郭沫若和傅抱石是分别驰骋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国画领域的风云人物,他们一个以诗集《女神》、剧作《屈原》等著称文坛,一个以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涤草堂图》等名闻画坛,并且各自在文学史、美术史建立了显赫地位。傅抱石和郭沫若结识后彼此尊重、相互砥砺、携手并进,建立了持续30多年的深厚情谊。
郭沫若、傅抱石、朱洁夫合影
1963年傅抱石“六十初度”作《湘夫人图》
1944年傅抱石绘制《丽人行》
东京相识,郭沫若襄助举办展览
1933年,傅抱石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留学。期间,在南昌旧友、时任江西省教育部门负责人朱念祖的儿子朱洁夫陪同下,拜访了寓居日本的郭沫若,两人言谈甚欢,引为知己。郭沫若欣然在傅抱石带去的《笼鸡图》上题诗:“笼中一天地,天地一鸡笼。饮啄随吾分,和调赖此躬。高飞何足羡,巧语徒兴戎。默默还默默,幽期与道通。”
1935年,傅抱石在郭沫若的鼓励下,得到导师金原省吾的帮助,在日本举办了个人首次画展。5月10日至14日,“傅抱石氏书画篆刻个展”在东京银座最高档的美术展览场所——松坂屋举行,共展出山水、人物、花鸟、篆刻、印谱作品177件,包括绘画作品48幅、书法作品6幅、篆刻作品123方。郭沫若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给予大力支持,不仅题写展名、亲自写序,还为傅抱石的许多画作题款或题诗,并主持开幕式,向参观者介绍傅抱石的绘画成就,还协助举办记者招待会,担任翻译,为傅抱石的个展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展览现场,傅抱石应邀进行了刻印表演,众多日本记者和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纷纷倾倒。第二天,日本报纸引用著名画家横山大观的原话作为标题《中国篆刻神手傅抱石胜过米滴神手》。郭沫若后来在《竹阴读画》一文中记述道,尽管展览的“收入并不怎么可观,但替中国人确实是出了一口气”。展览的成功,不仅扩大了中国书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且对傅抱石的艺术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久,傅抱石的篆刻《离骚》又夺得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而在郭沫若的热情推荐下,傅抱石的篆刻集《摹印集》也在日本付梓出版,郭沫若更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重庆交往,傅抱石紧扣屈原创作
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先后来到武汉、重庆,并于1940年9月在西迁的中央大学和国立艺专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史。这一时期,傅抱石居住在重庆沙坪坝金刚坡,他专心画画,迎来了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傅抱石编著出版《明末民族艺人传》时,郭沫若为之作序并题跋:“……抱石考艺事最专……吾国艺人本以‘敦品’为第一要义,聪明次之,学问又次之……兹民族危难,不减当年;抗战建国,责在我辈!余嘉抱石之用心,而尤感读者深察之也。”
1942年6月,郭沫若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公演,傅抱石深受鼓舞和激励,感佩之下创作了国画《屈原》。此后,又接连创作出与屈原相关的作品《屈子行吟图》《湘夫人》《湘君》《九歌图》《少司命》《国殇》等。《屈子行吟图》中,屈原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却以不屈的身姿行走在浩淼的烟波上,让读者在画面上感悟到了屈夫子惊天地、泣鬼神的吟咏,由此表达出“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的主题。郭沫若观赏后称它和历史剧《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慨然题写了长诗:“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三户可亡秦,奈何不奋起?吁嗟怀与襄,父子皆萎靡。有国半华夏,筚路皆经纪……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幸已有其一,不望有二矣!”书以画名,画以书名,一时传为美谈。
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代表作《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同名画作《丽人行》。作品中40位古代人物个个神态各异而不失生动,徐悲鸿赞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张大千誉之“开千年来未有之奇,真圣手也。勾勒衣带如唐代线刻,令老迟(陈老莲)所作亦当裣衽”。初稿完成后,傅抱石请郭沫若提意见,郭沫若指出上部的柳树太少,画面压得过低。傅抱石于是又画了一稿,郭沫若认为此件作品为傅抱石珍品中的珍品,特别喜爱。1953年,傅抱石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时,特意将《丽人行》赠送给了郭沫若。
书画交融,珠联璧合谱写篇章
1944年秋,“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在昆明举办。抗战胜利后,傅抱石两次回南昌举办画展,近半数作品有郭沫若题款或题诗手迹,堪称双绝。1947年10月27日,傅抱石在上海举办“傅抱石教授画展”,郭沫若提前在《大公报》上刊发文章《勖抱石:为傅抱石画展作》,高度评价了傅的艺术成就:“他的才力丰裕,学力深厚,工力稳健。作画大有气魄而不荡逸规矩,时新机杼而不卖弄才气……他能有斐然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在上个世纪30年代翻译《离骚》的基础上,又译了屈原的《九歌》《天问》《九章》等代表作。傅抱石读后欣喜万分,构思创作《九歌图》系列国画。1954年10月,先后完成了《九歌图》之《湘君》《湘夫人》《东皇太乙》《山鬼》《东君》《河伯》《大司命》《少司命》《云中君》《国殇》等10幅作品,题记“九歌十幅,乃据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经营而成”。对于这组费时费力的作品,傅抱石坦陈:“此生决不可能经营第二次,笔墨虽陋而驰志弥深,将来此册(除印刷外),即拟作为一个终身景慕的画人的纪念品,呈诸左右。”
1958年,《傅抱石画集》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选1942年至1957年作品《桐荫读画》《万竿烟雨》《兰亭图》《丽人行》《平沙落雁》《西风吹下红雨来》《暮韵》《抢渡大渡河》等40幅。郭沫若题写了书名,又为之作序,指出:“抱石作品别具风格:人物善能传神,山水独开生面。盖于旧法基础之上摄取新法,而能脱出窠臼,体现自然。吾尝言:我国画界有南北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今北石已老,尚望南石经历风霜,更臻岿然。”并为其画室题名且手书“南石斋”三字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