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杜晓波,男,1962年生于辽宁昌图宝力镇,号山野村夫、天桥山人、砚田耕夫、老门。1988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授业于王盛烈、孙恩同等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中国田园山水画院理事;辽宁省冰雪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沈阳工业大学客座教授;铁岭市文联画家。
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神州诗书画报》、《美术大观》《中国美术》、《中国艺苑》、《国画大家》、《美术纵横》、《美术》等百余家报纸杂志。
作品二十余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国家级大展,数次获奖。数十件作品被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等中外友人和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及有关机构收藏。先后在安徽、甘肃、宁夏、山东、福建、广东、浙江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多部画辑:《21世纪中国画名家艺术研究杜晓波卷》、《中国美术家大系杜晓波卷》、《大家气象杜波卷》等。艺术成就被数家媒体做专题艺术报道。
《飞来喜事》68×220cm 2020年
心系雪乡暧暖情
杜晓波北国风情山水画述评
贾德江/文
我没有去过北国,没有茫茫雪原的感受,更没有北方乡村铺天盖地冬雪弥漫的印象。近读北方画家杜晓波的一大批表现雪乡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壮阔、博大,安宁、洁净,沉雄、奇丽,还透着亲切、平和的暖暖春意,不由得使我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想,这大概是我喜爱杜晓波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银落满枝》68×220cm 2020年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家如唐王维,宋人李成、范宽以至马远、夏圭都有雪景的佳构,尤其是元人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几乎无人不拍案叫绝。雪给了画家以梦境一般的美感,画家因而运用其灵动的画笔,表现出大自然寒林野村的雪景奇观。“雪景山水”由此而产生,并形成了传统的程式和规范,几乎都是以勾勒、淡染、留白或弹雪的方式,表现出“银色世界”的黑白之妙。毋庸置疑,杜晓波是沿着古人开辟的“雪景山水”之路一路走来的。他曾从传统山水的根系中汲取营养,下过深入的功夫。当他从李成的《雪山行旅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夏圭的《雪堂客画图》、王蒙的《岱宗密雪图》、吴伟的《灞桥风雪图》等作品一一走过之后,他深深地懂得了“继承不等于创造”的道理,理解了“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古论的含义。清代笪重光在《画荃》中精辟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他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正是古人实践和理论的烛光朗照,杜晓波把他的艺术触角对准了银装素裹的北国雪乡。
《清晨》68×220cm 2020年
生于斯、长于斯的杜晓波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热爱那里的父老乡亲,惊奇于那里的寒冬之美。在他的眼中,北国的严冬已不再是严酷、是荒寒,是谈虎色变的灾难,如今的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今非昔比。虽然苍天仍有狂风大作、飞雪满天、奇寒刺骨、举步维艰的“变脸”之时,但更有“喜笑颜开之日。若稍加留意,你就会观察到:雪后初晴,万物皆白,一树银花,美玉铺地,真是如入人间仙境。这是南方的任何一处胜境都不能比拟的。杜晓波正是怀着对故土的深情,融心魂于玉洁冰清的雪乡之中.发现了雪原景观的自身之美和它的审美价值,并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开拓雪野、雪山、雪树、雪村的北国风光,创造了~幅又一幅的雪域的风情画卷,表达自己对改革开放后北方山村的雪乡人文景观的时代感受。这是“雪景山水”走向当代的新的境界,这是北方地域特征的再创造。杜晓波的画真正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雪域景观之美,创造了“雪景山水”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新的领域。
《梦回老家》68×220cm 2020年
杜晓波作品中的景观,偏向于自然景观,源于他深入生活的底蕴和现实体验,多以横帔长幅的形制构图,时有立轴或斗方。他觉得横幅构图更有利于展示山舞银蛇、漫漫无际的雪乡吞吐大荒的壮观。他的取材多为皑皑雪山、冷冷冰河、层层玉树、雪压村舍,间有红灯高挂、玉米高筑、炊烟袅袅、喜鹊喳喳、牛羊欢呜……那天高地阔的境界,那深厚苍莽的意象,那充满生气的山景,既有别于古人冷寂荒寒的隐居山水,也不同于今人盛行于北方的“冰雪山水”。杜晓波力图展现的是与人类同在的永恒自然,是令人动心动情的生生不息的乡民栖息之的地。因此,他笔下雪乡景观的呈现,不用提炼过甚的笔墨符号,不作模糊印象的抽象处理,从局部和细节而言,颇有真实感从作品的整体而言,又有高度的综合和概括,既不乏古代雪景山水的营养,又巧妙地把包括形、光、色、明暗在内的西画创作技巧,有机地融在写意的传统笔墨体系之中使画面丰厚而富有体积感、质量感和现代气息。
《喜事有约》68×220cm 2020年
杜晓波使用的艺术语言,不是大笔头的写意方式,也不同于装饰意匠稍多的工笔方式,而是高度重视用笔的兼工带写语体,水墨淡彩服从于景观形质的呈现,又不失笔墨独立的审美价值。他没有使用白粉点染裸露雪的表面质感,也没有使用矾墨以造成冰的肌理效果,而是“以笔主其形质,以墨别其阴阳”,成功地发展了“墨中用笔者巧,笔中有墨者能”的技巧,把北方乡村“雪”的美景在笔墨与实景结合中表现出来,既有一定的图式感,又有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气候特征.更有浓郁的乡情融入其中。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程式,完全符合传统的笔墨规律,又以他人所无的样式,丰富了中国山水回的表现领域,拓宽了中国雪景山水画的疆界。他的艺术作为中国现代中国画的一株玉树银花,风格是异常鲜明夺目的。如果把绘画分为再现与表现两种,他的画是倾向再现的;如果把绘画形象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他的画是侧重于具象的:如果把山水画意境的构成剖析为实境与笔墨两种因素,他是以实境创造带动笔墨更新的:如果说有的画家更着重自我的表现,另一种画家更重视与观者共鸣,那么杜晓波是致力于与观者沟通的。
《晓春》68×220cm 2020年
不仅于雪乡山水,在他的另两类作品中,也表现出上述的特点:一类是表现出农家院落风情的工笔画,如《走进祥和》《清秋》《梦忆童年》《清风徐来》《庄户人家》《关东腊月等作品:一类是表现山情水境的写意画,如《春山幽谷图》《秋色人家》《山里情》《连山绝壁》《石泉野翠》《归家图》等作品。前者以表现家禽牲畜为主.也有以农家屋前屋后的环境入画;后者是采撷北方山景于笔下,表现出浓浓的乡土味和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以及生意奔宕的笔墨。
《家山雨霁》68×180cm 2020年
解读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工笔画严谨、细腻、凝练.他坚持以写实的形态贴近生活,热哀于表现北方农家的生活印迹和自然诗意。他强调绘画艺术视觉形象的塑造感,把对西方写实主义优长的吸收和发扬传统工笔画的优势结合起来,试图运用中国工笔画的材料、工具与晕染方法去追求西画的坚实细腻的造型和色彩效果。他的工笔画没有去描绘奇花异鸟的灿烂,也没有去表现狮虎狼豹的野性,而是以独特的眼光去追寻和发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禽家畜的生存状态之美以及被遮蔽的庄户人家的生活环境的原貌之美。比如,他画羊羔钻进庄稼地里的活泼可爱,他画黄牛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他画鸭群在清风吹拂的树苗丛中的悠闲,他也画农家房前屋后的景致,他还画田头高梁收割后的景象。杜晓波营造了一个手法丰富、内容充实、自然朴实的艺术世界。作品充满了一种祥和、恬静的乡土气息,对家乡故土生活的深情与眷恋都融化在作品之中,给人们以无穷的回味。他用他的作品告诉人们:中国工笔画本身有着偌大的空间,具象写实手法仍具有深化和发展的前景。
《春水》68×68cm 2020年
他的写意山水已把表现雪乡的技法束之高阁,已变写实的笔墨为写意的笔墨,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法取法宋人,所画崇山峻岭、干岩万壑,呈现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北派山水的雄强之美;另一种笔墨源自于元人.突出了用笔的松活和用墨的苍润,黄公望的“尽峦嶂波澜之变,亦尽笔内笔外起伏升降之变“对其影响尤深。他继承了历代山水回名家的写生传统.以真山真水为师,故他能”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将其最受感动的也能感动别人的如画江山写生记录,经过加工提炼,创作出比大自然更真实、更美的山水画艺术形象——或在广大空间的重峦叠嶂中驰骋神思,或在一方居落、一方风土中寄托有动于哀的深切情感。其感人之处,是因为他的作品源于自然,强调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景色具体物象的结构特征,选取不同的绘画语言加以表现,不以奇怪为高,而以平中求奇为胜,像他的“雪乡山水”一样,追求在平常的景色中幻化自然、历史和生命的统一。
《翠崖》68×68cm 2020年
值得强调的是,杜晓波的中国画艺术,无论是表现四季山水还是家禽牲畜,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他的稿本取自于乡间大地,而非前人传承下来的作品,它是体验生活及采风写生的产物,是从古代文人的超逸山水转为现实山水的自然承续,贯通于其中的一直是他对中国画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品格的追求与滋养。最大限度地去亲近自然——表现题材和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然之美——表现风格与方法,不仅让我们从中嗅到最普通、最淳朴的乡民的生活味道,还让我们在他鲜活生动的形象塑造之中,彰显出艺术达到主体精神与格调。因而,杜晓波的山水最为贴近土地的,最为亲切可人的.也是最接近平民式的表达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杜晓波是一位在传统上出新,表现新的视觉。显示出很大的艺术潜力。我们充满热情地期望杜晓波再接再厉。不停于攀登,不放弃超越,迎接更加美好的前景。
2013年4月18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大山脚下》68×68cm 2020年
吹尽狂沙始到金
——解读杜晓波的国画艺术
杜晓波是昌图画家群的一员,更是辽北画家群中一位实力派画家,他的工笔画和写意画曾经十余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赛中入选、获奖,在省内外颇有名气。因为是老乡,现在又在一个单位供职,所以我非常关注他的经历和成就,从近几年他创作的作品量和质两方面看,他的作品数量之丰,艺术品位提高之快,不能不令人叹服,他在一步步向大气度、高境界迈进。他正在不断磨砺自己,甚至透支自己的生命,划人生之桨,驶向他的艺术彼岸。
《家在山脚》68×68cm 2020年
晓波兄儿时就有着一个成为画家的梦想,涂涂抹抹,写写画画,使他这个乡村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色彩。但是,几次报考美院都失之交臂。之后到县里一个集体企业上班,后来下岗,再后来开了七年美术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画笔。 1988年自费到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从业余爱好走上专业画家之路。后来,昌图成立书画院,他调入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再后来调入市文联。其间,他画过宣传画,画过油画,搞过版画,练过书法,但是他钟情的还是国画。山水、花鸟,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画路比较宽泛,加之西画的实践,书法的滋养,使其国画创作有了较好的支撑,更使他不断创新画法有了根基。目前已经形成了技法上以线为主,点、染为辅,满构图,重写实,题材上以最为画家熟悉的家乡山川、风物为主的画风,已初步呈现自家风貌。
《凌霄》68×68cm 2020年
晓波兄的画首先画的是生活。他一直没有离开辽北这片生养他的黑土地,这里没有高山大海,没有长河胜[2] 迹,有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的是山包土丘,有的是土屋草房、沟沟岔岔,还有这片土地上生长的高粱、大豆、苞米和牛马鸡鸭,还有勤劳朴实、幽默智慧的人们。这里的风雨晦明,这里的兴衰成败,这里的喜怒哀乐与他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共鸣共振。临摹古今画作之余,他或与师友,或孑然独行,走入大自然之中,把它们作为蓝本,描摹创作。他几乎走遍了昌图县城四围的丘壑、田园、河道、矿山和村庄。生活给了他创作素材,也给了他创作激情,特别是原生态的一切,赋予了他特有的绘画符号。
《秋山红叶》68×68cm 2020年
晓波兄的画其次画的是真情。母亲养育了儿女,儿女对母亲最有感情。辽北这片黑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们,这片土地是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的母亲。这片土地赋予了画家的一切,画家同样也深爱着这片土地,晓波兄用他的画笔为家乡造像,为风物写真。而且是怀揣着那颗赤子之心的感动,他把山川风物当成自己的乡亲、父母和他自己,融入自己的悲欣,融入自己的爱憎,融入自己的企盼希冀。景因情活,情因景实,情景交融,感己感人。
《秋水长流》68×68cm 2020年
晓波兄的画画的是思想。晓波兄的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抑或是兼工带写,对于品读它的人来说,画面给予我们的绝不是物象给我们带来的简单的形似或色彩的入眼,也不是技法的精湛,而是画面之外留给我们的遐思。他曾经这样表述自己的心声,“艺术作品不能像镜子一样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从生活到作品要经过画家艰苦复杂的精神劳动,应该是作者对生活体验后创作素材的重新组合(取舍、变形、夸张、想象)”。他的画中融入了传统哲学的儒释道精神,体现了古今画论的要旨。看他的画让你感知画家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体会到画家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鞭挞。
《山里情》68×68cm 2020年
晓波兄的画画的更是人生。他深深地领悟到“通过作品能够感悟到画面背后作者的修养、学识、阅历、作者的生存状态”。因此他的作品,多是借物言志,物也我也,人生之写照也。如他的《梦忆童年》表现了他儿时的天真,《清秋》苞米地和几只悠闲的羔羊体现了作者的恬静心态,《清风徐来》表现了作者对鹅群在小树林下悠然憩息的向往,他的大量山水画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对坚毅和成功的渴盼,同时也可从中读出作者艺术人生的苦涩与欣然。
晓波兄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绘画作品,有以下几个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得益于生存环境的蒙养。石涛和尚在他的《画语录》中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蒙养不神”,晓波兄的笔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存环境的蒙养造就的。自然和生活是他的第一任良师,也是他朝夕相处的益友,自己也是自然和生活的一份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语),他从自然和生活中得到的要比后天学习得到的多,而且这是浸在骨子里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
《生存之地》68×68cm 2020年
二是得益于他对绘画理论的探究。晓波兄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作画之余,手不释卷,还经常向身边的师友和省内外书画名家讨教请益,特别是在家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自费到美院进修学习,通过对中西绘画理论和画史的研究,明晰了行进的路数,并能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避免走弯路、斜路,自己也写了许多创作心得,并时有见诸报端,创作、理论研究,两条腿走路,这应该说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基石。
《圣山》68×68cm 2020年
三是得益于他勤奋耐劳的精神。晓波兄淡于名利,他的交际圈也十分狭窄,很少参加应酬,在昌图县城时就是常常闭门作画,或是走入大自然写生,用在绘画以外的时间很少,到铁岭两三年来同样是深居简出,每天都有两三张作品诞生,这种勤奋只有妻子和他手中的笔最清楚。除了闲暇点上一支香烟,饿了吃饭倦来眠之外,画笔从不离手。
《石上清泉》68×68cm 2020年
四是得益于他敢于变革的勇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晓波兄深识此理。这些年来,他走的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画路的路子,由开始的什么都画,不管什么画种,不管什么画风,只要喜欢就搞,后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明白了取舍的重要,也感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内涵。他善取善舍,古今中外尽入毂中,从题材到技法努力用理智和实践进行提纯,寻找自我发展的最佳捷途。目前,他确立了以兼工带写和小写意为主的主攻方向,在向沉厚、稚拙、整体、野逸的目标前行着。
《岁月》68×68cm 2020年
作为同道和挚友,我感觉晓波兄的作品自然主义倾向较重,作品距离生活太近,一些作品还处于“对景写生”的层面,要达到“对景创作”尚须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另外,作品中流露出的精工繁复尚须锤炼、简约,让“少少许胜多多许”更加鲜明一些,让“狠”、“黑”、“意”再强化。这些问题,作为智者的晓波兄自己恐怕也已知晓,我之一己之见也未必尽然。“千磨万砺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已经“用最大力气打进去”的晓波兄,再“用最大力气打出来”,终会成为辽北画坛的一面旗帜。总之,期待晓波兄创作出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强烈个性的作品
《危峰峻岭》68×68cm 2020年
【所获奖项】
1997年,国画《老门》入选中国“东北风”东北三省国画作品联展
1998年,国画--《乡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展,作品被收藏
1999年,国画《关东脊梁》、《年正月》两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1999年,国画《乡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0年,国画《秋高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2000年,国画《老家》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1年,国画《远来的风》在庆祝建党80周年辽宁省美术精品展中获铜奖
2001年,国画《秋熟》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沃土新花”书画家成果汇报展,作品被收藏
2002年,国画《清秋》、《生之初》两幅作品分别获得辽宁省工笔画邀请展金奖和银奖
2002年,国画《厚土情丝》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2003年,国画《一片净土》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成就未来”美术作品展,获得优秀奖
2003年,国画《关东梦醒》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2004年,国画《梦忆童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大展,荣获最高奖,作品被收藏
2004年,国画《年夏一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4年,国画《疾风破晓》、《故土》两幅作品被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
2005年,国画《相依相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5年,国画《故土温馨》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5年“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6年,国画《土门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李苦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6年国画《守望千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7年,国画《腊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小幅工笔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8年,国画《老金沟》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画线展”
2008年,国画《走进祥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获得最高奖
2008年,国画《梦里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工笔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8年,国画《银色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山水画双年展”,作品被收藏
2009年,国画《走过千年》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工笔山水画展,作品被收藏
2010年,国画《家园瑞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和谐燕赵,红色太行”山水画大展,作品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