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文化情怀——著名画家李学峰人物作品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21-01-28 17:04   来源:网络

 

  【艺术简介】

  李学峰,别署孑翁,室名得法楼。1957年生于河南淮阳,祖籍河南沈邱。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荆浩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上世纪70年代即从事中国画、连环画创作,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先后赴法国、美国、日本、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画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李学峰水墨人物》、《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李学峰卷》、《当代名家素描·李学峰》等专集。

  李学峰多年来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尤擅画佛道、罗汉造像,古代高士、先贤。作品被评价为“清正雅和,意趣高古。笔法趥劲圆润,自然洒脱,刚柔并济,流露出文思悠悠、玄机渺渺之禅意。其作以书入画,乃用北碑南帖之意立其骨气。秀雅一路赋南帖之意态风流、疏放质妍,有珠玉风神;放达一路施北碑之骨力峻拨、气息浑古之嘎嘎风骨,能欲执两端而并蓄,收放自如,尽显中国画用线之趣味,可谓得法于画之正体。”

 

《独于闲处》68×68cm 2018年

 

画文化情怀

——看李学峰人物画

薛永年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写实的多,写意的少。描绘现实的作品大多写实,发扬了二十世纪的新传统,融合中西,观念是写实的,画法是水墨的,但不少描绘得更加精细逼真,制作成分增多,书写性减弱。表现古代题材的作品大多写意,上接古代疏体简笔的老传统,造形求简,突出用线,但有些落入前人窠臼,缺乏突破,有些有个性而少积淀,不耐品味。

  画坛也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人物画家。其中,长期担任美术出版社领导职务的李学峰,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人物画本领比较全面,既工于写实,也擅长写意,而且写意为主。他的古典写意人物画,传神而得法,笔简而意足,随心适兴,参酌众法,不拘一格,似乎无意标榜自成一家,而是在与古人对话中,讴歌一种高情,接续一种文脉,表达一种文化情怀。

 

《延云留月山中事》68×136cm 2018年

 

  李学峰的成才之路,也与众不同,简而言之,可谓:学雕塑,搞出版,玩古董,画古人。少年时代,他已经从连环画和漫画起步,青年时代,亦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随后服务于河南美术出版社几十年,在繁忙的出版编辑工作之余,他神差鬼使地迷上了古玩收藏,同时画起了古典题材的人物画,孜孜不倦,不觉已经30余年。

  李学峰的人物画,少量是现实题材的异域风情画,比如《埃塞俄比亚风情》、《恒河祈愿者》。这些作品引西入中,作风写实,人物众多,描绘背景,但与众不同之处,是突出了骨法用笔。而大量的作品,是历史题材的写意人物画,有古代超尘脱俗的高人雅士,有罗汉、李仙等佛道造像,有钟馗、魁星等民间神祗,也有古代乃至近代的名人小像。

 

《立极得元气》68×138cm

 

  这种历史题材的写意人物画,普遍构图简洁,人物不多,略衬点景,造型有所夸张,笔墨尤为讲求。若细加区别,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造型追求准确,笔法相对细密,比如《屈原》、《于右任》等古今名人小像。另一种造型夸张,笔墨疏简,除去描绘雅俗共赏的罗汉、钟馗等民间神祗以外,大多表现悠然自得的高人雅士。后者是其古典写意人物画的主流。

  上述两种类型的作品,共同特点之一,是意象塑造筑基于坚实的造型能力。既发挥了简笔写意的高度概括,又不失物象局部的具体写实;整体上追求自由书写的“真放”,而在头面手足的描绘上力求“精微”。对此,很容易使人想起苏轼论画的诗句:“始知真放本精微”。这一方面离不开他少年时代已开始的素描速写功夫,另一方面尤其得力于广州美院雕塑系的造型训练。

 

《又得浮生半日闲》45×96cm 2018年

 

  古人有所谓“画塑同法”。画史记载,唐代吴道子画人物,有八面生意,也就是说,画在平面上,而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好似圆雕一样,从哪个方向看都生气奕奕。这是因为,他与雕塑家杨惠之,在艺术上共同渊源于南朝以疏体著称又擅长“凹凸花”的张僧繇,所以分别在绘画与雕塑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正如民谣所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时下讨论人物画,往往注意传神,看李学峰的作品,同样可以看到传神的一面。比如其画屈原,得忧愤忠贞;画钟馗,得正义凛然;画老子,得自然适意;画米芾,得潇洒风流。但李学峰写意人物画的不仅以神写形,传神阿堵,而且以写意主导传神。那个意,是一种意味,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寄托,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

 

《坐看云起时》 96×45cm 2016年

 

  为古代名人造像,很难进行面目上的考古复原,历史的经验之一就是以意写神,亦即根据有关记载,用自己悟解的精神,凝聚成此人的面貌。清代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序即称:“夫尧眉舜目,后人岂尝亲炙之哉?要其精神所注,结而成象,遂有旷百世而相遇者。余之为此图,亦若是焉则已矣。”

  李学峰的作品,少量是历史人物造像,多数是画一般的高士雅人,画他们的精神生活与审美意趣。比如悟道、论道、读书、纳凉、品茗、泛舟、对饮、观画、得鹤、得闲、弈棋、赏竹等等。他是通过绘画,与古人对话,与自然问答,抒发文化情怀,穿越时空隧道,使自己的精神与古代高士的精神“旷百世而相遇”,从而表达一种无古无今的超越情怀。

 

《流水淡然去》45×96cm 2019年

 

  他还有的作品,画的似乎是古人,其实是画自己。比如其中一幅《孑翁酒罢弈棋图》,画古装二人,在梅枝下席地弈棋,形神生动,妙趣横生。其上题曰:“酌酒二两,棋兴及来。老友三日不见,棋路大变,汝为手下败将,看吾如何收拾。”题句幽默有趣,画题中的“孑翁”正是李学峰的别号,可见他借古人酒杯,发抒自己的意趣。

  多年以来,画界竞尚创新,但浅学者流,常常无视规律,不讲法度。世纪之初,王世襄则为李学峰的画室题名“得法楼”。王世襄为文物鉴赏大家,书画皆工,对中国画论也久有研究。他题写的“得法”,很容易令人想起苏东坡的名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反映了李学峰以得法求出新的路径。

 

《皓月明心》96×45cm 2016年

 

  李学峰的人物画,非常注意得法,为此认真学习历代名家,除去晋唐两宋壁画和雕塑以外,他取法的画家有明代丁云鹏、吴彬、陈老莲、黄慎、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吕风子,清代一些不为人重视的小名家,比如严宏滋、黄泽,也是他取法的对象。但他既不舍一法,又不拘一法,本质上是把握传统法度的内在规律性。

  从他的作品看,李学峰对传统法度的内在规律性,敏锐地把握了三大要领。一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不与照相机争功,有所夸张,有所变形。二具有书法意味笔墨程式,重视骨法用笔,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有空间性,也有时间性。三是把笔墨和造型结合起来程式法则,高度提炼概括,有具象性,也有提示性,有符号性,又有秩序感。

 

《令住佛道》68×34cm 2019年

 

  在以程式化的笔墨提炼造型方面,李学峰非常重视线条的基干作用,他指出:“线是中国画的核心,线的好坏决定了画的品质。”“一幅中国画,好的用笔是首要的,好的线是首要的。线里看到的是功力,是趣味,是画家审美品位的显现。”“笔墨一定要写出来的,书写讲究很多技巧规则,也即是书法的规则,通过书写线条形成表现物象的形和意。┄┅以书入画,提高线条的质量,才具有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魅力。”

  从中可见,他对以书入画的理解,他对绘画书写性的理解,都非常深入。惟其如此,他善于以书法用笔的法则和意蕴入画,既讲求笔势连贯中的节奏,又注意每一笔的质量,特别能做到相反而相成:刚柔相济,碑骨帖韵,遒劲而松动,洒脱而苍厚,既不乏纵横狼藉之豪情,也颇有生涩枯劲之内美。

 

《三驼图》45×96cm 2013年

 

  值得注意的是,李学峰的写意人物画,并非仅仅得法而已,他追求的是得法与出新的统一。他的出新,概略而言,可有三点。一是提高造型,基于来自素描速写训练的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包括把握人物各种结构动态的能力,以这种造型能力突破传统的程式,并丰富传统的程式,把造型能力化解到程式法则之中,赋予程式以新的活力。

  二是关注当代,通过感悟现代审美意识,体味当代前沿艺术的脉动,力求把传统文化情怀中融入时代气息,搭建今情和古意的桥梁,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阐发古意的现代价值。三是研究西方,特别是研究西方近现代美术,既拓宽审美视野,又在比较的层面上,择取西方现代艺术有用的元素,丰富古典题材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

 

《临川往长怀》68×68cm 2017年

 

  李学峰独特的经历和特有的学养,身份的转换与知识的兼容,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古典人物画:画法写意而有坚实的造型功力,取径前贤而赋予当代审美意识,造型朴拙夸张而不落俗套,笔墨浑厚多变而植根书法。我由于小友任军伟的热心介绍,认识了李学峰,观赏了他的作品和画册,也稍稍了解到他的思想和艺术,才有了上述观感。

  联系他的学养和爱好,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他的“玩古得志”的收藏与古典人物画的内在联系。他的《赏古图》题跋说:“俗有玩物失志说,吾言玩物得志也。董香光有云,世俗所贵者,但只有黄金而已,可使一瓷盘、一铜瓶,几倍黄金之价,非世俗所知也,故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世俗。其胸次有别,其言极是。”

 

《心随境移》136×68cm 2016年

 

  确实,大量的古玩,都是高雅的艺术,先民的创造,智慧的结晶,审美的高地,文化的积淀。对古玩的收藏和玩赏,是时空的跨越,是精神的传承,是无言的对话,可以参悟大师匠心,接续民族文脉,体悟器后大道,理解寓意于物的传统,了解视觉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画创作是很难达到高境界的。

 

《一苇渡江》 34×96cm 2019年

 

  对此,李学峰指出:“吾言玩古得志也,志是什么?我以为,这不是高官厚禄,求荣华,不是恋功名。是修养心,善其身,仁为先,悲为怀。热爱我们民族的古老文化,敬慕民族先贤精英。热爱收藏,保护祖宗流传下来的凝聚他们智慧而创造的艺术品,弘扬其精神,传承后人,书民族文化自尊,这不是志是什么,是大志。”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了解李学峰的“玩古得志”,是理解他的古典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奥妙的一把钥匙。

2015年10月 病渐愈中

 

《赶会》230×170cm

《赶会》 局部1

《赶会》 局部2

《赶会》180×180cm 2018年

赶会——局部

《张骞》180×96cm 2016年

《恒河祈愿者》96×180cm 2014年

《吹响器》68×130cm 2019年

《老两口》68×130cm 2019年

《拉卜楞寺所见》45×68cm 2018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李学峰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