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画上的“萍实”与“寿山福海”
http://www.socang.com   2020-12-14 17:08   来源:收藏快报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1 康熙瓷画:一只“大球”浮在水面上

 

  图1、2是康熙时期出现的两幅瓷画。图1画的是一只大圆球在水面上浮动,图2画的是一粒连枝带叶的大桃子在水面上漂浮。两幅看似有些奇怪的瓷画,画意其实是一致的,都是要表现一种古代传说漂在水面上的仙果,名“萍实”。

图2 康熙瓷画:一粒大桃在水面上漂浮

图3 《程氏墨苑》版画

图4 康熙瓷画:三粒桃飘在半空中

图5 康熙瓷画:三粒桃飘在半空中

  据汉代刘向《说苑·辨物》记载:“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

  这段记载说的是:楚昭王有一次渡江时,看见江中漂来一物,大如斗。昭王不知是什么东西,派使者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叫“萍实”,可以剖开来吃。还说,惟有成霸业者能得到“萍实”,所以这是一种祥瑞之果。

  那么,孔子是怎么知道“萍实”的呢?成书在《说苑》之后的《孔子家语》卷二“致思”有一段更详细的记载:

  “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萍水草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吾是以知之。’”

  《孔子家语》的记载表明,孔子之所以知道楚昭王见到的水上漂来之物是“萍实”,是因为他听到过一首楚国的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这首童谣同时也把“萍实”的特征描述了出来:“大如斗”“赤如日”“甜如蜜”。

  从汉唐到明清,“萍实”作为一种传说中的吉祥果品,是人们所熟悉的典故,常在作诗赋文绘画时引用。比如晚明《程氏墨苑》一书中,就收有“萍实”版画一幅和铭文一篇。

  从《程氏墨苑》的版画(图3)看,“萍实”的画法是:在一片波浪起伏的水面上,一粒圆形类桃的带有几片叶子的果实半浮在水面。而配套的铭文则用文字将“萍实”好好地夸赞了一番:“爰有嘉果,亘古一见。不托根于山岳,乃结实于江汉。色夺初旭,炜如烨如。川后与游,江妃与居。载沉载浮,不倦不舒。宜神农所未识,至尼父而叹誉。”

  熟悉明清瓷画史的朋友知道,明代瓷画里似乎没有“萍实”的身影。图1这种清初的瓷画,或许是最早出现在瓷器上的《萍实图》。它的画法明显有着《程氏墨苑》版画的影子,很可能是受到《程氏墨苑》版画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图2则是改进后的《萍实图》瓷画,它的特点是把“萍实”画得更像一粒桃子。

  康熙瓷画,为什么会出现《萍实图》?这应该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明清鼎革之际,几十年的兵荒马乱到康熙时趋于安定,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赞美圣朝的颂圣之风,瓷画《萍实图》即是其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因为孔子说过:萍实“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瓷画中出现“萍实”,意在表示此乃吉祥物,它的出现暗示当今皇上康熙帝是能成霸业者。

  虽然都是《萍实图》,但图1与图2的画法差异却很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瓷画工匠对“萍实”的理解不同有关。开始时,工匠根据文字记载:“大如斗”“赤如日”“色夺初旭,炜如烨如”等,想象“萍实”应该如同旭日一般又圆又红,所以画出来图1这样的《萍实图》。

  后来可能看到图1这样的《萍实图》,画得不像一种可叹可羡的仙果,所以又根据“甜如蜜”的特征,将它想象成一粒巨大的水蜜桃。这就有了图2这样风格的《萍实图》。

  图1、图2两种《萍实图》的并存于世,表明康熙时期的瓷画创作想象力丰富,表现主题的手法不拘一格。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图4、图5两幅瓷画。它们也是康熙时期出现的新品种,与图2有几分相似,是否也是《萍实图》呢?经仔细观察,答案是否定的。它们的主题应是“寿山福海”。

  从图4、图5的画面看,两图下部是水,上部有桃,与图2相似,但存在两个重要区别:一个是图2的桃浮在水面上;而图4、图5的桃飘在半空中。另一个区别是图2的桃是单独一粒;图4、图5的桃是三粒一组。

  图2的桃单独一粒,浮在水面,这是“萍实”典故的内容决定的,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明白原委。图4、图5的桃是三粒一组,飘在空中,则是由“寿山福海”的主题决定的。

  我们细看图4、图5下部的水波纹,其中矗立着一块山石,这是传统《寿山福海图》的画法,明代时已很常见。到清初,在《寿山福海图》中添加寿桃纹,有强化画意的作用。因为桃子本身有长寿的象征意义,加入画面可使“寿山”之意更加突显。另外,桃子画成三粒一组也有用意,以三喻多,得“多寿”之义。

  图4、图5《寿山福海图》的画法完全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组合,这种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但又是什么因缘使它出现在瓷画中呢?从创意借鉴的关系看,这种图很可能受到图2的影响。因为图2中的桃形“萍实”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寿桃,误以为这是一幅祝寿主题的瓷画。图2“颂圣”毕竟是少数人的所好,而“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则是广大民众的心愿。所以瓷画工匠干脆将图2与传统的《寿山福海图》嫁接,创作出图4、图5这样以祝寿为主题的瓷画新品种,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把一种构思稍加改变,开发出另一种受到欢迎的新瓷画,是瓷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康熙时期的《萍实图》演变成《寿山福海图》,为瓷画的这个特点提供了新的实例。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瓷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