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民国十年中南银行发行的壹圆券正面
北京国子监又称为“北监”或“北雍”,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明、清时称成贤街)15号,与孔庙相邻,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而北京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它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以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且其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学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
图2 民国二十五年山东平市官钱总局发行的拾枚铜元券正面
图3 民国三十三年中央银行发行的壹百圆法币券背面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民国发行纸币中,有三种带北京国子监图景。其中第一种是最早见的,为民国十年(1922)中南银行发行的壹圆券。该券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其正面图景(图1)为北京国子监内的日晷。日晷(guǐ)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位于辟雍以北的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代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在乾隆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在此堂正中设置宝座给皇帝。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堂前是宽广的平台,为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而平台东南角上,立的就是壹圆券上这一座天测定时间的石刻日晷。
第二种,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山东平市官钱总局发行的拾枚铜元券。此券由山东省政府印刷局印制,纵56、横105毫米,其正面图景(图2)为北京国子监辟雍殿内的琉璃牌楼。这枚铜元券上的琉璃牌坊,三门四柱七座。其位于二门内辟雍殿前,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
第三种,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中央银行发行的壹百圆法币券。该券由美国华德路公司印制,纵72、横142毫米,其背面图景(图3)为北京国子监辟雍。辟雍殿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下诏修建的,乾隆五十年(1785)辟雍及配套工程历时二年竣工建成,由当时的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为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此殿矗立在国子监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7米,每边三间面阔,三三得九,意为九州,均为大红色木质门窗。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拦。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璧池的水是在外院的东西各挖一眼水井,井上盖有亭子,称为“井亭”。水井挖有暗沟,分别通往里院的东、西三堂后引入的璧池。池上架有四周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
创立于隋唐、终结于清末的科举制度,即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历史长河中实行了1300年之久,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并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教的一体化。其影响所及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国子监就是元、明、清三朝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就叫太学,与科举制度是相伴而生的。而笔者介绍的这三种北京国子监图景的民国纸币,似乎“看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同时也“见证”了国子监和科举制度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