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学书法?历来学书者方法不一,亦多有成者,总结这些成功者的规律可有以下几点:
1
先贤书论为写字依据
历来书论皆是历代书家总结的经验教训,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书家实践,流传于世的书论皆是经典不二之法则,以免重蹈旧辙。
2
先写字,再书法
书法的本体还是写字,刚开始入门建议从实用方向努力学习,包括汉字的基本字法、笔顺,以及书写内容的典雅通顺,艺术欣赏方面为辅切忌本末倒置。
3
临帖始终贯穿
历来书家成功者无不是临帖大家,古人之法帖均是书法之准则,笔法、结体都应有来历,方能入雅,长久不懈的临帖兼创作,是最有效最直接迹近古人的一条捷径。当然,这里的“帖”值得是值得效法的法书,古人碑帖众多,需有慧眼,择优而学。
4
宜从正书入门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隶、篆种类多样,从何入手最为合适呢?历来书家(书论家)各持言辞,认识不一。我以为,相对而言,正书是基础,从楷书、隶书、篆书入手更为妥帖:
1、初学书法,应先重规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确轨道。
楷书八法(横、竖、撇、捺、点、钩、挑、折)齐备,最为严格,以此绳之,可算严师严教,定能精进。楷书笔势稳健,如慢动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规范有致。其点画和结构,非常精细,最能训练基本功夫,最能培养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门的正道。近人潘天寿说得好:“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
2、初学书法,应遵次序,先静后动,方能提高效益。
楷如立,气象稳静。行如行,草如跑,气象飞动。学过楷书,再学行书和草书,正是先静后动,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转换。所以宋朝苏东坡很有哲理地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唐人张敬玄甚至义正词严地说:“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真体,难成矣!”
3、初学书法,应从方便之处入手,方能早见成果。
在汉字书体形成和演变的时序上,楷书是最后定型的字体,是今天我们使用最广和最普及的字体。我们对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从此入手,比起从篆、隶、草(行)入手,减少了识辨方面的困难。而且学了马上益于日常实用,又多了一项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5
笔法是学书的关键
“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沈尹默《论书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 《兰亭十三跋》)。“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对于笔法,古人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极大的重视,因为它是书写的关键。写字因用笔不同,或称刷字,或谓填字,或叫涂鸭……,其效果大径相庭。
笔法,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提、按、绞、翻或使、转、缓、疾等等,而在写出的笔迹(墨迹)上,则表现为轻、重、圆、方或连、断、润、躁等等。这正是艺术风格的展现处,正是艺术语言的深邃处,差之毫厘,则异之千里。笔法的精湛、丰富和复杂,最不容忽视,也很费功夫。掌握了各种笔势的写法,点画才更富变化,书写才更加生动。若能运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说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6
注意修行字内功
古代书法家无不是文人,而今人“书法家”可谓泛滥矣。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最终决定书者高度的还是学养,学养的丰厚与否决定此人的艺术高度。所谓字内功是指国学、艺术等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需努力打造。
7
坚持不懈地学习
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学书不可一曝十寒,古人有日课三千之说,日日临帖更是提升自身艺术水准的必要之路。
8
水到渠成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学好传统最终的目的是要转化和活用。这种“转化”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非刻意而能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