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送列祖皇考实录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刻拓片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为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为清朝入关前的皇宫。清朝入关后,迁都北京,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
清代乾隆年间,盛京皇宫作为陪都的地位备受重视。自乾隆十年,清宫每年都要恭送皇祖的实录、玉宝、玉册、御容等到盛京皇宫。
为便于皇帝东巡,清内务府和工部及盛京相关衙门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为乾隆皇帝及随行后妃、皇太后东巡驻跸之需,在盛京皇宫原中路建筑两侧,增建了东所、西所两处行宫。为收藏宫内各类珍宝及清朝帝后御用物品,则在盛京皇宫崇政殿前后新建、改建了飞龙阁、翔凤阁,东、西七间楼,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霞绮楼。为恭藏爱新觉罗皇室家谱《玉牒》和清朝皇帝的《圣训》《实录》及清初重要宫廷秘档,则在东所、西所之后修建了敬典、崇谟阁。
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御笔写下《恭送列祖皇考实录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以警示后世延续其规定的制度,意义深远。
“恭送”碑刻史实参照 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立有乾隆御笔《恭送列祖皇考实录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高105厘米,宽161厘米,书于乾隆十五年。
在辽宁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两则“乾隆十五年恭送”档案记录了上述情况,且档案中礼部奏折极为详尽,可以还原当年的历史情形。
从档案记载的“恭送”的安排细致、周密和隆重,看出乾隆对此重视程度。
▌玉牒等物存放何处
那么,乾隆十五年的恭送列祖、皇考、实录、御容及玉牒至盛京的这些物品,当年分别存放于沈阳故宫凤凰楼、崇谟阁、敬典阁。
从乾隆年间起,一些重要宫廷文物被存放于凤凰楼,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实录》。乾隆八年(1743年)至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命将太祖至世宗五朝满、汉文国史《实录》,各缮写一部送往盛京,以尊崇盛京开国宫殿地位,当时存放于凤凰楼上、中层之30顶大柜中,乾隆四十三年后移至崇谟阁。此时,崇谟阁内已备好22顶金龙大柜,专供存放之用。后,嘉庆至光绪各朝修纂前朝实录、圣训后,也按制送满、汉文本各一份入藏崇谟阁,至清末,阁内共有清太祖至穆宗(同治)历朝实录1513包、圣训380包,因原有柜格不够又增设顶柜22架。
二是“圣容”和“行乐图”,即皇帝画像。这也是自乾隆时期开始奉旨送至。其中,端坐于宝座,上身着朝服者即为“圣容”,而骑马射猎、读书抚琴等带有生活意味的,称“行乐图”。这些画像均为前代或当朝皇帝之像,所以当时不称“收存”,而称“供奉”。至光绪年间,楼内共有太祖至穆宗历朝皇帝圣容各一份,乾隆、嘉庆、道光行乐图共13份,都精心收贮在特制的大画箱中。这些无款的皇帝像均出自宫廷画家之手,绘制传神工细,是当时纪实性绘画中的精品。
三是清初御玺,为皇太极至康熙各朝皇帝所用。这些御玺原收藏于北京皇宫交泰殿,乾隆十一年奉旨移往盛京凤凰楼,共有“大清受命之宝”等10颗,多数为玉制。乾隆曾亲撰《御制宝谱记》,讲述将这批御玺移藏盛京的原委。这些皇帝画像和御玺,都属于清宫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清代凤凰楼藏品”在《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盛京通鉴》(《满蒙丛书》第三集, 卷七)、《盛京典制备考》等中有细目。
乾隆初年修建的敬典阁,专作收藏《玉牒》。
所谓《玉牒》,即清代爱新觉罗皇族的宗谱。按清初制度规定,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每10年修撰一次。凡皇族成员生子至周岁,本家就要将其名字、生年月日时、排行次第、生母姓氏嫡庶等呈报宗人府,由宗人府定期记入档案致至期撰修成《玉牒》。
每次《玉牒》修成后抄写成三份,分别存放在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皇史宬(国家档案馆)和礼部,以便保存和查阅。乾隆八年(1743年),根据皇帝的旨意,将原存于礼部的一份,送往爱新觉罗宗族的发源地盛京。几年后,又建造了这处专用的敬典阁,并将存放《玉牒》的柜格打造齐备。乾隆十五年,《玉牒》正式运到盛京入阁收藏,此后历次修撰仍按制续送,直至清末。
每逢《玉牒》由北京送往盛京之前,皇帝都要亲自到专门搭设的彩棚前行礼恭送,并钦派宗室王公率官兵前往,一路上以特制的彩绘装饰木亭抬《玉牒》行进。将到盛京时,城内各衙门文武官员都要身着朝服到郊外跪迎,然后由鼓乐吹打为前导进入城中。至崇政殿前,各官员人等再次行三跪九叩之礼。正式入藏敬典阁时,要按事先选定的良辰吉日,众官员仍要拜叩行礼,由此可见《玉牒》在当时国家中的尊崇地位。
清代皇族按与皇帝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宗室”和“觉罗”两个部分。
“宗室”即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的直系后代,因按制可系明黄色腰带,所以俗称“黄带子”。“觉罗”则是宗室以外的六祖子孙,按制系红色腰带,所以俗称“红带子”。在修撰《玉牒》时,记载宗室支系的用黄色封面,称“黄档”;记载觉罗支系的用红色封面,称“红档”。
敬典阁所藏,至清末共有黄档152包、红档235包,为顺治至光绪历次所修,大都是长二尺多、宽一尺多的大册,黄、红绢封皮,装帧精美,纸质精良,满汉文字书写工整,不仅是清代最有价值的一部族谱,也是极其珍贵的宫廷文物和皇族档案。
乾隆四十八年盛京皇宫的太庙建成后,成为“恭贮”清代诸帝后玉册、玉宝之处。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八年(1750~1783年),为完善坛庙之制和收藏清历朝帝、后玉宝、玉册,在大清门左侧移建了皇家祖庙盛京太庙。
玉册、玉宝,系皇帝为前代帝后上谥号时制用物。清制“凡皇帝恭上皇考皇妣尊谥、庙号,敕工部制玉册、玉宝,加上列圣列后尊谥敕重制玉册,改镌玉宝”。
册、宝一般为青玉、苍玉所制。玉册每分10页,页高9寸,宽4寸5分,厚4分,首末2页各镌升降龙,余者5页为满文,3页为汉文,文字内容无非是称颂该帝(后)的功德,并有所上谥号、庙号。
玉宝一般为交龙钮,钮高2寸9分,台高1寸6分,见方5寸。宝面以满、汉文镌帝(后)庙号、谥号。每分玉册尚附有玉钱1枚,上刻满、汉文“天下太平”几字。
▌“盛京尊藏”举要
上述玉宝、玉册、圣容、实录、玉牒等,是清代二百多年中陆续积累收藏于沈阳故宫的,至清朝末年,除有少量缺失损坏外,大都完好保存,以下枚举几例。
▌爱新觉罗玉牒
爱新觉罗皇室家族的家谱,全书以满文书写
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纸
长89厘米 宽50厘米 厚23厘米
清代玉牒有严格的修谱制度,规定每10年修撰一次,由宗人府等衙门主持,将爱新觉罗族人姓名和简单事迹写入谱书内,宗室写入黄册,觉罗写入红册。生者书以朱名,逝者书以墨名,以此保存族人名字,明晰各支脉络,使家族兴旺沿袭。玉牒修好后,一份保存北京宗人府,一份送至盛京皇宫敬典阁,均尊藏于金龙大柜之中。至清末,所积累的玉牒已达近400包,成为以后研究大清皇族历史的珍贵文物。此份玉牒封面为明黄色,右上角有满文贴签,其满文意思为:“列祖子孙宗室竖格”,应为努尔哈赤后代宗室之谱书。该玉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开始修撰,至翌年三月告成,其中以满文撰写爱新觉罗家族中一支的谱单。
太祖高皇帝谥册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供奉于皇家太庙的谥册
制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苍玉
全册由10块玉板组成,各页玉板用黄织锦带串联成册,册外包以明黄色缠枝莲纹织锦缎包袱皮,以黄丝带捆系,再盛于木质金漆双层云龙纹套盒内。首页、末页各镌刻填金升降云龙纹,其余8页浅刻阴文满、汉楷书文字,其中5页为满文,3页为汉文,册文填青,谥号填金。册文内容记述太宗皇帝一生功德、业绩及其庙号、谥号等。该册为清顺治年间镌制的先帝谥册,原专供于北京太庙内,乾隆元年(1736年)加谥重新镌制,四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传旨命移送盛京太庙尊藏,清末民国时期曾存贮于沈阳故宫崇谟阁内。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国家级一级藏品。
▌太祖高皇帝谥宝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供奉于皇家太庙的谥宝
制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白玉
外形与玉玺非常类似,只是玉玺是皇帝的大印,而玉宝上是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庙号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名号。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德行的概括,皇帝的字数最多不超过25个字,皇后不超过16个字。宝文为满、汉文合璧,均为朱文,左侧为满文楷书6行,右侧为汉文篆书4行。其文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之宝”。
宝外包以明黄色四则团花、暗云纹织锦缎包袱皮,盛于双层木质金漆龙凤纹套盒内。玉宝原专供于北京太庙内,乾隆元年(1736年)加谥重新镌制,四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传旨命移送盛京太庙尊藏,清末民国时期曾存贮于沈阳故宫崇谟阁内。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国家级一级藏品。
▌孝庄文皇后谥宝
清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死后供奉于皇家太庙的谥宝
制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碧玉
全高14.1厘米 印面长、宽均为14.3厘米 钮高8.5厘米 印台厚5.6厘米 谥宝外箱长40.2厘米 宽40.2厘米 高44厘米。
以碧玉整雕谥宝,玉质有粉状灰白杂斑。上部为单体蹲龙钮,刻纹之内填金,钮孔内系明黄丝绳。宝文为满、汉文合璧,均为朱文,左侧为满文楷书4行,右侧为汉文篆书3行。
其文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翼天启圣文皇后之宝”。谥宝外包明黄织锦四则团花暗云纹锦包袱皮,用双层龙凤纹金漆套盒盛装。该宝初供于北京太庙内,乾隆元年(1736年)加谥重新镌制,乾隆四十八年由北京送至盛京太庙尊藏,清末民国时期存于沈阳故宫崇谟阁内。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国家级一级藏品。
▌无款设色福临全身坐像图轴
大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清世祖福临身着朝服画像
绘于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绢本 设色
画心纵95厘米 横52厘米
全图以工笔画法重色绘制清世祖福临全身朝服像。福临右手撑腿,左手虚握,端坐于朱漆贴金宝座之上。他头戴东珠朝冠,身着八团龙朝服,腰系蓝色皮带,服装上有鲜明的箭袖、披肩领等满族服饰特征,脚穿高底朝靴,表情宁静而质朴,显示出青年皇帝的纯静心态。此幅作品为沈阳故宫旧藏。
▌无款设色皇太极全身坐像图轴
大清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身着朝服画像。
绘于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绢本 设色
画心纵90厘米 横52厘米
全图以工笔画法设色绘制清太宗皇太极全身朝服像。皇太极右手撑腿,左手虚握,端坐于朱漆贴金宝座之上,足下为长方形朱漆雕花脚踏。他头戴东珠朝冠,身着八团龙朝服,服装上有鲜明的箭袖、披肩领等满族服饰特征,腰系皮带,脚穿高底朝靴,神情沉稳而从容,一派雄心远大的仪态。此幅作品为沈阳故宫旧藏。
▌无款设色玄烨半身像图轴
大清盛世开创皇帝清圣祖玄烨身着朝服画像
绘于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绢本 设色
画心纵72厘米 横38厘米
全图以工笔画法重色绘制清圣祖玄烨半身朝服像。他头戴东珠朝冠,身着八团龙朝服,肩有披肩领,颈挂东珠朝珠,目光坚毅,神情果敢,反映出一代明君聪睿、孔武的过人之处。
▌无款设色胤禛坐像图轴
大清盛世承上启下皇帝清世宗胤禛身着衮服画像
绘于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绢本 设色
画心纵75厘米 横53厘米
全图以工笔画法重色绘制一座御幄大帐,上部按古建筑彩画形式绘制双龙戏珠图案,左右帐幕侧向揭起并固定于立柱,帐后设立一堂黑漆屏风。大帐中间设有红雕漆宝座,御座两侧设有明黄彩绣迎手。清世宗胤禛端坐于宝座之上,他头戴朱缨貂皮暖帽,身着龙袍,外罩衮服,右手抚摸胸前佩带的朝珠,左手虚握,一副认真、刻板的精神风貌。此幅作品为沈阳故宫旧藏。
▌无款设色弘历骑马半身像图轴
大清盛世之君清高宗弘历骑马全身画像
绘于清中晚期(1736~1911年)
绢本 设色
画心纵75厘米 横53厘米
全图以工笔画法重色绘制风流天子乾隆皇帝骑马坐像,图上部钤篆书“古稀天子”朱文圆印。图正中绘乾隆皇帝骑一匹纯色白马,引辔前行。他头戴朱缨貂皮暖帽,身着明黄色彩绣龙袍,左手持缰,侧目而望。其神态优越而高傲,满脸涣涣大国的君王之态。
本文根据沈阳/杜恒伟《从乾隆御笔“恭送”碑看“盛京尊藏”》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9年0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