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棒,1970年出生,浙江温州苍南人。文化部优秀文化艺术专家,中国当代著名陶瓷美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在陶瓷、绘画方面有独特且深厚的造诣。2016年其六件作品选登法国邮票主票并在法国发行。2018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和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瓷艺生辉——杨学棒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国宝级展厅)展出,共展出101件作品,作品大纲载入故宫大展史册,杨学棒也成为全国第一位在故宫举办个人瓷板画作品展的艺术家。同时,他还在建福宫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故宫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杨学棒作品集》,他的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和海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杨学棒的瓷画矿物质颜料煅烧工艺的发明与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展现了人类艺术与科学文明进步的新成果,见证了这个时期文化精神艺术作品所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瑞雪下江南》瓷板画 113×128cm
杨学棒是江南人,对于江南风物自然熟稔于心,碧波万顷,缈峰点点,淡雅,飘逸。而一旦下了雪,清雅的江南风物便仿佛披上了一层清冽的“滤镜”,虽多了几份肃杀,却仍是淡然的、柔和的。画人在于画神,画景亦如是,一切笔法、结构,探寻的无非“意境”二字。杨学棒作品中的江南山水之美,就在于美得入神、入心。逸笔草草,点出虚和淡远的山峦,配以大面积的淡墨与留白,渲染出雪后江南湿润、蕴藉、温和的气质。画如其人,这份超脱凡尘的洒脱,唯有从艺术家的内心生发出来,才能通过作品浸入每位观者的内心。
《唐诗画意图》瓷板画 113×120cm
画面的物象安排颇具气势,山脊相连,绵延不绝。以淡墨勾勒远山轮廓,细笔皴擦,近处用大面积的笔触过渡形成重墨泼染之感,与勾勒着色形成强烈对比,使作品既具墨法之趣味,又有用笔之灵韵,形成独特的山水风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身如其境,不可多得。
《青山抒怀》瓷板画 113×128cm
山石繁密,林树丛生,杨学棒以“青山”为主角创作了这件四屏组画,用扑面而来的巍峨气势,引观者“陷”入艺术家创造的世界中,去体会某种别样的情感与精神。然而,深入其间,会发现“青山”不过是“明饵”,是作品画面与内涵的载体,而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青山之中的微缩景观。“行旅”者,小船飘然,仰望崇山;“云居”者,茅屋两间,隐于群山;“静语”者,古刹悠悠,寺在山间而如山在寺间;“墨云”者,亭林飞瀑,环绕山景而又山景环绕。四屏景色,汇成一组探云出世的理想宏图。画中的青山,正是艺术家以笔抒怀的胸中丘壑。
《山间静语润物无声》瓷板画 113×56cm
《林籁泉韵》瓷板画 113×56cm
鲁迅说:“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放在绘画领域,其理相通。所谓“画中有诗”,见过杨学棒的这件作品,便可知此言非虚。山林葱郁,艺术家用看似随意、实则考究的笔触“扫”出山石走势;山泉自上流下、倾泻而出,进一步将整幅画面化静为动。山风习习,山林簌簌,山泉叮叮,艺术家先以画绘诗境,再让这画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林中自有天籁,泉声别有韵律,人类善于“通感”,而艺术家便是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在杨学棒的作品中,平凡的山林小景,成了别有洞天的人间仙境;普通的林泉声响,也化为沁人心脾的天籁之音。
《金秋晚晴》瓷板画 113×56cm
袅袅秋风起,人间重晚晴。无论金秋,还是晚晴,都预示着“结束”——四季已近尾声,一天将要落幕。这种即将走向终点的感觉,往往使人莫名伤感。然而,秋景之美,正在于行将枯萎之际展现出的生命之光;晚晴之重,恰因为风雨过后、夕阳之下的天朗气清。杨学棒用一件作品,将金秋之美、晚晴之重融汇于一幅画面。彩色的山石一改秋日的肃杀;飘渺的层云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润泽之气。整件作品丝毫没有终结之感,反而令人体味到阴云散尽、秋意舒爽的熨帖与陶然。正如左下结实累累的果树,收获与希望赋予此作其味无穷的内蕴。
《松石图》瓷板画 113×58cm
中国美术史上的“松石图”佳作不胜枚举,却大多是实写松、虚写石,以石衬松,用坚实厚重的石,烘托傲骨峥嵘的松。而杨学棒的这件作品,却别出心裁,以高耸入云的巨石青山为主体,铺满整个瓷板;松树反而成为穿插于巨石之间的过渡性元素,潦草的墨点仿佛诉说着自身的可有可无。然而,这正是艺术家自出机杼的妙笔。巨石嶙峋,斜扫的笔势气吞山河;松枝点点,为生硬、冰冷的景色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松、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正、高洁的象征,但所谓“至刚易折”,松树虽挺拔,植物天生的柔韧却让其得以在最坚不可摧的山石间生长。正如那松石围绕之中的数间茅屋,与自然相对抗又相融合,虽然渺小却拥有如巨石般坚不可摧的力量感。
《秋山流云图》瓷板画 113×32cm
自明末山水画一分南北,画坛的宗派之分更添嫌隙。然而,从杨学棒的这件作品中,却可见融南北于一炉的佳构妙笔。壁立千仞,山石高耸,林木郁郁,流水淙淙。艺术家将多种传统皴法“移植”于瓷板之上,乍看之下是“南宗”的繁密苍茫,内里却平添了几分“北宗”的飒爽雄健。四季景致各不同,唯有秋景能带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所谓“秋高气爽”,高天流云、水澈山清,恰在此图中。生动的气韵使作品拥有了沁人心脾的魔力,山水悠悠,秋风飒飒,既宏阔又细腻的笔触,引领观者走入画中,同时也走进了中国水墨江山的千古风韵。
《笔怀曲水梦流觞》瓷板画 113×32cm
昔时,文人墨客以曲水泛酒,流水含情,酒觞为号,即兴赋诗,交相唱和;今日,曲水流觞的闲情雅致早已不再,唯剩追慕先贤的画者,依然以笔抒情,遥想梦中的觥筹交错。杨学棒的这件作品意即在此。画中,青山由近至远,愈见高直;曲水渐行渐远,不见归处。山水不知向何方,恰如人生不问前路遥。居于画幅中心的二人,看着湍流不息的河水,不知在想些什么。其实,艺术家给出的题目既是自己的答案,也是画中人的答案。自兰亭雅集至今,流觞曲水便流进了一代代文人的梦里,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母题之一。这种精致又洒脱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中国文人的精神理想。
《松山云涛》瓷板画 40×40cm
《雪山访友》瓷板画 40×40cm
《东海南山》瓷板画 113×348cm
东海生澜,南山巍然,山与海的“碰撞”让这件作品充满了大开大阖的宏阔气势。山非至高,却如同有万米之巅;海虽有岸,却让人窥一角而视无垠。艺术家以六屏组画的形式,为整件作品创造出起、承、转、合的节奏感,犹如一篇生动、流畅的散文诗,让观赏者的情绪随着对作品的赏读而“流动”起来,真正做到了“六法”所言之“气韵生动”。杨学棒的山水主要承继自“南宗”文人,往往线条柔和、气质温润,代表着江南才子的谦谦如玉。但此作却融合了北方画家的豪迈之气,不禁令人想起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壮气魄。
《山海游记图》瓷板画 32×565cm
杨学棒以传统文人式的审美将千里江山腾挪至此,水墨的浩渺在瓷板上氤氲开来,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恍若隔世般的山海美景。山川茫茫,轻舟点点,数间茅屋之前,二人对江兀立,成为全卷的点睛之笔。艺术家巧妙地将“自我”融入作品,同时也给了所有观赏者一个对作卧游的机会。在色彩上,作品以黑白水墨为主,汇以黄土、青山、黄瓦、红梅,穿插期间,既成为图卷在长度这一物理意义上的隔断,同时也形成某种情绪上的起伏,让作品在每个人的心中“动”起来。这是艺术家对真实的壮美山海的游记,也是艺术家对千年文人山水画史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