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唐散点式旋瓣宝相花镜
在唐代青铜工艺里,铜镜是最精美、最发达的一种。唐镜上的纹饰图案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变形,创造出了许多富有装饰美感的理想花纹艺术。宝相花就属此类。
图1 唐散点式展瓣宝相花镜
下面介绍两面颇有代表性的唐代宝相花铜镜。
图1所示这枚散点式展瓣宝相花镜,直径19、厚0.5厘米,重1230克;六出葵花形,圆钮,钮外一圈连珠纹带和六片莲花瓣共同组成钮座。主纹装饰为散点配置的一圈图案化了的六朵开花展瓣宝相花。花式略有不同,一种为近似六菱花形瓣,一种是十二葵花形瓣。但花心相同,都是中间一黑点外围六黑点用来表示花朵初绽露出的点点花蕊,花瓣花蕊结构清晰,端庄素雅。圆圈外一圈连珠纹带。素缘。此镜历一千多年,仍光亮如初,绚丽华美。
图2所示这枚散点式旋瓣宝相花镜,呈圆形,直径17.3、厚0.5厘米,重895克。圆钮,花瓣形钮座,钮座外一圈连珠纹带。主题纹饰为散点均匀分置的六朵宝相花,环绕成圈。两种不同的宝相花纹各三朵相间环绕。一组为六瓣莲花,圆圈中间一黑点外围六黑点表示花蕊,圆圈外一圈连珠纹带。另一组为旋转式六叶片组成花瓣内心,外排列三叶片及三弧形瓣,似一朵绽葩吐芬的大花。素缘。铜镜整体构图规整,饱满舒展,清新明朗,华丽流畅。
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花花”,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艺术处理,变成一种图案化、程式化的抽象纹样,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与佛教有关联的、含有吉祥、美满寓意的图案纹样。
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因其常以丰盛的朵花花头为标本,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整朵花看起来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珠,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唐代的宝相花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其文化意蕴还包括着高贵圣洁的宗教象征,含有吉祥、美满的佛教寓意。
所谓“宝相”,即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属于佛门圣物。“宝相”一词最早见于《头陀寺碑文》中的“金资宝相,永藉闲安”,用来形容佛祖如来神像的尊贵庄严。
在佛教中,莲花称宝莲,藏语称“白玛”。为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取“出五浊世,无所污染”之义,象征佛法之纯净无染。相传,释迦牟尼一出世时,即站在莲花上,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释迦牟尼佛在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他的手“开敷如莲花”。这种对莲花的崇尚,体现在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美的象征。
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佛教赞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并有香、净、柔软、可爱四德,被视为是神圣之花,用来象征离尘脱俗、清净无染、不熄不灭、轮回永生。以莲花为原体的宝相花也因此具有了明显的宗教气息。
到了唐代,从前人们顶礼膜拜的菩萨与宝相莲花已开始进入到世俗生活中,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宝相花艺术符号。虽然宝相花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息,但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也从圣神佛教的庙宇中走出来,融进了世俗生活的愿景中,成为了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装饰纹样。这种装饰有宝相花纹样的铜镜,既具有圆满如意的宗教意蕴,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又体现出了人们崇尚富贵华丽的世俗心理,备受社会欢迎。
从这两面唐代铜镜来看,宝相花纹花茂叶盛,具有丰满、肥硕、大气的神韵。在花心和花瓣的造型中还借鉴、融入了异域文化元素,把几种不同的花卉元素通过想象进行综合,创造出了亦叶亦花、亦真亦假、亦虚亦实,充满想象和审美趣味的图案纹样。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风气开放,唐人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审美观念上,崇尚健康、丰满、圆浑之美。
铜镜上富含宗教意蕴的宝相花纹,其庄重华丽、丰满圆润的造型特征迎合了唐人这种厚重恢弘的审美追求,是气势磅礴、兼容并蓄的大唐盛世景象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