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宣战(国画) 1960年 广州美院师生集体创作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广州美术学院迁移至广州的早期阶段,这种迁移不仅涉及不同区域艺术版图的结构变化、历史传承与资源的重组,也意味着美术家们创作生态和环境的大变动。由于临近东南沿海,学院师生通过深入生活,极其频密地进行与海洋有关的写生和创作,从而产生了大量关于沿海建设、边防以及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创作不仅体现了某些共同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时代风尚,而且从区域的角度见证了新中国海洋建设的历史进程。
虽然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美术作品的回顾展览一直是国内美术馆的重要课题,但在这当中,有关海洋建设方面的题材却鲜少予以专题展示和研究。7月14日,“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展览以“固守海疆”“海洋建设”“堵海围田”和“面朝大海”4个主题全面展示东南沿海地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大画卷”,并由此反观在广州美术学院这所华南地区重要的美术学府中,师生美术创作与国家文艺政策和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关联与互动。策展人何小特表示:“展览既是通过美术作品及相关文献完成一次‘图像证史’般的历史回顾,同时也带出一个特殊年代的艺术史问题:通过思想和形式的改造,一种新的时代的艺术风格样式如何诞生。”
一种新样式的诞生
“固守海疆”板块中,黎雄才创作于1954年的《守卫南天门海岸线上》,画面中士兵站在海边礁石上面对大海持枪守卫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一种流行的形式符号。黄希舜的《渔改斗争》和熊德琴《文化艇》,是1965年同届毕业的历史题材的创作,受到了郭绍纲明亮的色彩的影响,同时也在风格上预示着“红光亮”的创作样式即将来临。从展览中大量有关民兵、海军士兵和军舰的写生和创作来看,注重集体主义生活、崇尚军人精神的时代风貌跃然画面之上。
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产建设,以海洋生活为底色,船舶制造、码头建设等都为美术家带来了新的创作激情和契机。关山月和黎雄才在中南美专时期已创作了关于造船厂的“样板”,并发表于《美术》杂志,此类创作的方法被南迁后的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效仿,他们经常到生产第一线的造船厂,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频繁的写生之中;艺术家符罗飞也曾对造船厂题材进行过大量写生创作,但某种程度上依然延续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表现风格。展览选取的有关造船厂和港口船舰的写生和创作,为观众提供了解读的详细样本。
1960年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到湛江堵海工地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边劳动边写生,回校后进行创作。这些创作场面宏大,表现出一种昂扬的情绪。集体创作的《向海洋宣战》更被视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型。这幅巨构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采用了平远俯视的布局方式,表现了两股对抗的力量:一方面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南海,海面上纵横驰骋的船只星罗棋布;另一方面是在海边奋战的劳动人群,以及数不胜数的运输和作业工具正在向潮水推进。两股力量形成矛盾和冲突,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虽然没有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但却无声地将人与海的对抗以及人类征服海洋的精神具体化成一幅斗争的图景。《向海洋宣战》体现了劳动、教学、创作三者的结合。它主要是学生画、老师进行辅导的,决定题材、构图,都是师生共同讨论。从展厅现场的黑白老照片中,便可以看到,关山月和黎雄才两位老师在桌前俯身作画,学生们在后面全神贯注地观察的场景。
同一题材下的艺术史问题
“《向海洋宣战》和展厅中的港口写生能够得到主流的认可,与其现代人物和现场感表达的得心应手不无关系,哪怕是画面情绪的烘染,岭南画派自‘两高一陈’开始关注现实、注重写生的传统都在彰显着它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何小特甚至提出了另一种策展的角度,比如暂请展览中现已形成“好邻居”关系的作品搬家,让展厅中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以及他们的学生们的作品置于一个“社区”,由此,新中国美术中国画的人物画问题将得到考察。比如再请胡一川、符罗飞和郭绍纲以及他的1965年毕业的学生们的作品同在一个“社区”,油画的“正确性”问题也随之会得到关注。
环顾展厅,可以发现不少作品准确地捕捉了工农兵群众的劳动和生活细节,或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彰显时代气息;或通过对渔民生活的刻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或描述海滨渔港之景与人文风貌,将艺术家的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注入其中。在关照工农兵现实的基础上,革命浪漫主义的情调渐渐产生,最终形成人们熟知的现实加浪漫主义风格。是艺术家被改造使然,还是艺术家在复杂的创作风格中被历史选择使然?如果用这样的疑问考察展厅中张运辉、郑爽、刘其敏以及湛江地区的版画作品,就会发现,从强烈、斗争的木刻,到浪漫、抒情的版画,广东都未曾缺席。“按题材编排的‘好邻居’关系似乎更符合人们的观展习惯,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在同一题材下考察以上的艺术史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追问,很有可能会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在新中国美术框架下,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创作的发展与广东美术风格样式形成的关系史概念。”何小特说。
近年来,如何激活藏品,形成以点带面的整体的艺术史观;如何从区域美术的观察中发掘新的研究视角,为既有的美术史书写增加新的维度,一直是广州美院美术馆孜孜以求的目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认为,此次“海洋建设”主题的切入,无疑是在这一思考线索上的又一尝试,“它贴合我们自身所在的区域,参与到有关新中国社会建设的美术创作全景之中,同时又与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某种隐在的呼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