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遂之:与诸学生谈书法
http://www.socang.com   2019-05-30 15:38   来源:美术报

王利群(浙江) 书法

   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最能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你们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学习书法,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一方面可以陶冶性情,另一方面大家可以通过学习书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现在,社会环境在日新月异地改变,很多青年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非常生疏,很多传统知识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近几年,书法虽然很热,但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要加强临摹功夫,多看古人的法帖,尽量减少时风的影响,要做到取法乎上。沙孟海先生生前经常跟我们讲四个字:抗志希古,他是勉励我们学习书法要有与古人比高低的雄心。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只知道与身边的人比,不知道与古人比,没有雄心和缺乏耐性。所以,取法就不会太高。取法不高,则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就好不到哪去。

   现在书坛,大家讲临帖。但是一些人讲临帖只是一种口号,因为他们并没有重视正确的解读古法,只是任笔为体,迷信狂怪,专用心于传统之中的糟粕,以为非此便无艺术可言,这些问题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

   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有些体会可供大家参考,是否对头,也请大家批评。

   提按基础训练

   临摹要从解决基本问题入手,多做提按基础训练,注意梳理提按笔法源流。大篆中的《虢季子白盘》、汉隶中的《礼器碑》、唐楷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楷书,这些法帖的主要特征是以提笔为主,而《散氏盘》、《张迁碑》、颜真卿的《东方朔》法帖的主要特征是以按笔为主。我平常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将上述法帖结合起来练,这样临习效果会比较好。蔡邕称书法“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是这一特性才决定了提按用笔是中国书法笔法中的核心。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解决好对提按用笔规律的认识,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解决了或者说有所了解了,学习书法才不易走入歧路。提按可以产生节奏,产生韵律,可以说,掌握了提按就比较容易进入书法学习的途径,大家要细细体会。

   精摹和泛临结合

   临摹要精摹和泛临相结合。眼下许多年轻人临帖上手快,换得也很快,每个帖都学得不深入,有时甚至只是学了点皮毛,而且还很容易使人骄傲。经常有人很自满地和我说:他已临了数百遍《兰亭》。可是一看,终不得要领,只留下了很多因为反复错误书写而产生的自以为是的坏习气,这不能不让我感到书法教育正确引导的重要性。唐太宗在与身边大臣讨论学书心得时有句话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他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所以,我始终主张学帖既要深入精到,又辅以泛临和解读,假以时日,自出面目为目标。

   至于从什么法帖开始?历来人们说法不一,也没必要统一。学习书法,尽量选与个人性情接近的法帖来学习,这样容易入门,容易出效果。我个人倾向从篆书入手比较好,因为练篆书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锻炼运笔的稳定性,理解中锋用笔的规律。中锋运笔又是用笔方法中的核心,只有掌握了中锋运笔的技巧后,才可能充分理解侧锋运笔的作用。铁线篆可以先几个字临写,熟练后再多字整篇地形成章法。线条要注意流畅、滋润、有弹性、有立体感,还要饱满,特别要注意微妙的提按使转,字形要安排好空间位置,古人所谓经营位置是也。空间妥贴加上线条达到高质量的要求,才能产生高古的美感。篆书基础打好之后,接下来临习的选择方向就会比较开阔,既可以练隶书,也可以练楷书。

   楷书我主张先学唐楷,像欧阳询的《九成宫》、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等帖都非常适宜初学者临习。唐楷的好处在于法度严谨、丰富,掌握起来有规律,容易入门。魏碑也可以学,但大量的魏碑都比较粗糙,有天真质朴的一面,所以在学习中如何理解魏碑墓志的“草率”就至关重要了。学得好,可发展为一种情趣;学不好,就会散漫而无雅致。而且,学魏碑还要注意“刻手”的问题,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怎样由“刻”返回到“写”,要注意还原成墨迹书写时的自然状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对刻石要加以适当的处理,尽量吸取魏碑墓志书法中精彩的部分。清末书家李瑞清,人称“清道人”,他晚年写碑有抖病,或许这是他的病腕的原因,可是后人学其书风,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人为过度,失去自然,风格虽出,但并不高明。后来学者启功、沙孟海先生都有撰文释述,大有纠误之功,对学书很有裨益。

   隶书临习要以汉碑为主,平时可以多看汉简,但不要急着去学,从汉简中体会笔画的写法,汉简中许多笔画很精彩。同时,也可以参照清代人的隶书写法,从中找变化。写隶书时转折接笔处要吸收篆书技法,多用回锋接笔,就显得古厚,力避楷书的笔法。此外,临习碑帖还要注意版本的选择、比较,训练自己的眼力。一些碑帖后面有很多古人的题跋,里面有许多金石学、考古鉴定学的知识,大家一定要多读,这对临帖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要多读书

   书法学习历来都是私塾式,日本现在大都还沿用此法。书法教学作为专业进入高等学府是中国美院开始的,今年已是40周年了。当时的任课教授有: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朱家济、沙孟海、方介堪等先生,都是一代书画名宿,他们不仅品格高尚,艺术成就卓著,而且知识渊博,学接古今。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书法与其他门类有一定的区别,书法除了书写的技法,即用笔能力与造型能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如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文学诗词、哲学、史学等等。这些知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书法艺术的总体内涵。古人云:“书为心画”、“人书俱老”,这些说法都是书法的特定内涵,你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千万不能漠视这些。真正搞学问也好,艺术也好都要从实处考虑,实处就是由内而外。这句话很重要。学书法可借鉴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所谓由内而外,这“内”,就是学问修养,要长期积累而成;而“外”即是你的艺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作品,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以为,学书法是急不来的事,现在往往是“弃内而重外”,重形式,重表现,这样会越来越远离书法本义。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还能提高大家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譬如说书法的创新,我所理解的创新不是突发式的、做作的、远离书法本义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厚积薄发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它不能离开书法艺术所特具的本质。为什么提出书法要“固本培元”,就是为了推动书法出新而做的必要的先行工作。如果书法创新仅仅是拿书法作为手段或作为线和形的载体去表达现代人如梦如幻的、摸不到边际的所谓观念,甚至是西方也已经过了时的一些废旧东西,那就不是书法作品了,尽管它可以取其他的名字;如果一个人对书法本义的理解都不甚了了,轻易谈创新意识,这也是很难想象的。现在有所谓搞书法理论者,狂谈当今书法是有了太多的基础,而缺少创新性。我以为这是一种误导。我想:如果真的是基础多了,或者说是厚实了,那么,书法创新的可能性就会有无限的余地。

   继承呵护 弘扬壮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书法热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总体上看还是健康的。许多有识之士挽救民族文化,对于回归传统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书法艺术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我们更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呵护,要让其更加弘扬而壮大,新一代的书法家应从本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形态中走出创新的道路。

   我始终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文化本土化会越加强烈,而不会是泯灭民族特性的。更何况,文化的全球化就是要需要各种文化的互动和保持它的独特性,它不意味着经济落后国家的文化必须向西方靠拢,才能显示出它自身的价值,相反越靠拢就越失去自身的特征而迷失民族方向,那是一种媚俗的心态。学书应从微观的具体方法结合宏观地如何看待书法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去做些研究,这样才会全面、深入。显然,书法已不是过去历史所认为的“雕虫小技”了,它自身有民族精神的大义在。我们学书的志同道合者,一定会知道我们应该朝着如何的一个宏大目标去奋进了,前途崎岖而艰难,我希望大家多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以古为新,有所成就。

祝遂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祝遂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