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造假之风不停,就可能吹进各个领域。
当它吹进学术界的时候,某当红小生凉了,当它吹进艺术界的时候,叶永青上热搜了。
可能大家对后者不熟,这人是艺术圈里的风云人物,算是艺术界老炮,人称叶帅。
光听名头就挺响的,大学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来又成了川美教授,现在还是中国当代艺术院的艺术总监。
既为人师表又是圈内名人。
可这么一位艺术家,却在国外多家媒体上,被比利时著名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希尔文(Christian Silvain)手撕了。
对方在媒体上控诉叶永青,在三十年来几乎一直抄袭自己的作品。
现在他的原创作品只能卖6000欧元,而叶永青却把盗版卖出了100倍以上的价钱。
而且就在前段时间,叶永青竟然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也就是希尔文的家门口开展卖画,于是希尔文终于选择站出来维权。
自从2月19号比利时媒体HLN爆出这起抄袭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有多家媒体报道,前几天也传到了国内。
原以为事情闹得这么大,叶永青起码会认个错,或者做下补救措施。
然而叶永青却报着不承认、不反驳的态度始终保持沉默,直到现在也没有道歉,只是说自己的作品受希尔文的影响很大,说正在跟希尔文联系。
其实是影响还是抄袭,在路人心中自有定数。
从两人作品的对比图来看,都不用圈内人来鉴定,连普通人都明白这就是复制粘贴。
在下面几张图中,左侧的叶永青作品,跟右图的希尔文作品,从创意构图到多个元素上都是差不多的。
(左叶永青1995年作品,右Christian Silvain1986年作品)
(左叶永青1994年作品,右Christian Silvain1985年作品)
(左叶永青1994年作品,右Christian Silvain1989年作品)
再从时间线上看,希尔文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画画,在80年代创造出了这种作品风格。
而叶永青在90年代才画出这系列作品,时间先后也证明了,到底是谁在“借鉴”谁。
当希尔文整理出的抄袭证据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70多页的时候,叶永青早就靠着偷来的作品,过上了偷来的人生。
叶永青从业几十年来,顺风顺水,风风光光。
画展从成都北京开到英德意大利,作品也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美国古根汉博物馆等知名艺术馆收藏过。
在国内整个“西南艺术群体”中,甚至是当代艺术界中,叶永青都能称得上是代表人物。
而且他的身价还挺高,作品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几年前,叶永青画了幅名叫《鸟》的艺术作品,就这么一幅看起来像“怀孕的秃头鸟”式的儿童涂鸦画,就卖到了25万人民币,还被比尔·盖茨收藏了。
在这几年里,他的作品行情也不差,一幅油画能卖到三百万,甚至是六百万,如果算算这几十年来的收益,怎么着也得身家上亿了。
(图源于澎湃新闻)
对比之下,现在的希尔文虽然有了点儿名气,可也没那么响亮,更没能赚到这么多钱。
希尔文在1950年出生,从小没有父母,在姑姑们的鼓励下,在3岁时学习画画。
可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姑姑也去世了,此后希尔文只能一边打工,一边自学艺术绘画。
因为他童年孤独,生活困苦的经历,再加上后来跟自闭儿童的接触,才促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
可以想象得到,别人抄袭希尔文的作品,还抄出了名堂,对他来说打击有多大。
最初他发现有人抄袭自己的作品,还是在1996年。
当时有人跟他说,在一个中国艺术展看到了几幅画,看上去特别像希尔文自己画的,不过就是水平跟以往相比,倒是下降了不少。
当希尔文调查过后, 才发现这是有人在抄袭。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画廊的工作人又给他打电话,说类似的作品又出现了,希尔文叫停了这两次展览。
到了后来,叶永青的作品,在世界最著名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上拍卖,后来还展出到了比利时,希尔文才彻底爆发。
在这之前,他本来想息事宁人的,因为跨国维权“很麻烦”,而且他也不是为了钱,主要是原则问题,毕竟抄袭的人猖狂到这种地步,实在是太过分。
其实叶永青在2000年以后,就已经学聪明了,没有照搬希尔文的作品,只是把其中的某个符号放大,像作品《鸟》系列中,就有希尔文作品的影子。
那时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不断画鸟,是因为自己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般的记忆。
现在看来也只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脸罢了。
到了现在,离事发已经过去了十几天,叶永青仍然没什么表示,说要联系希尔文,也没什么动静。
很多艺术评论家也集体失声,那些专门洗白的人倒是站了出来。
有人避重就轻地说, 不应该谴责叶永青本人,他认为艺术作品的价钱,是画廊、拍卖商这些地方决定的 ,跟艺术家关系不大。
甚至有人声称,希尔文是看到别人火了,才想着跑过来炒作,只是为了谋取利益、蹭热度。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连明眼人都能看出抄袭了,为什么还要去袒护抄袭者?
不告而取,即为偷。
抄袭者猖狂于世,心安理得享受着偷来的人生,不仅是对原创者的侮辱,更是对观众的轻蔑。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本文部分信息源于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世界艺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