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写实绘画中蕴含的“道”与“理”
http://www.socang.com   2019-02-13 17:12   来源: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说到北宋的写实绘画,人们都会联想到北宋“二程”(程颢、程颐)的“格物致知”论,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程颢像

程颐像

  其实在没有北宋“二程”的时候,五代末的画家们就具备了很强的写实能力,如“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如隋唐五代以前,及国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画楼阁多见四角,其斗拱逐铺,作为之向背分明,不分绳墨”。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 绢本设色

  41.5cm×70.8cm 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局部)

《写生珍禽图》(局部)

  所以说,宋画的写实并不是建立在“二程”“格物致知”的观念上的,不过“二程”“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推进了当时的绘画写实观。

  “二程”根据《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之论,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基本原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即穷究事物的原理,要“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北宋 郭忠恕 《雪霁江行图》绢本墨笔

  74.1cm×6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雪霁江行图》(局部)

  《雪霁江行图》(局部)

  他们也提出了格物的具体方法是:“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一物须有一理”“天下只有一个理”,这就是说所有客观事物有着共同、共通的理,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规律。

  “二程”强调不可只格一物,要日日格,件件格,格多了,就能“达理”。“格物”是要通过探察万物得到知识,最终目的是锤炼性格、提高修养,使内心达到至诚至善,进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北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纸本设色

  27.7cm×91cm 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蛱蝶图》 (局部)

《写生蛱蝶图》 (局部)

  “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

  这在北宋,什么事儿都要论个“理”字,这个风气在画坛特别兴盛,当时讨论最多的就是“画理”,而且是内在的“画理”。

  于是北宋画坛特别是在宫廷画家中形成了戒除浮躁的良风,以饱含修养的内心和十分理性的内省态度,从精确获得物体的表象到其中的细微结构乃至真谛即“道”和“理”。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局部)

  绢本淡设色 24.8cm×528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是人画的,人的内心修养提高了,就会有一种非常理性的静气,就会进一步理解客观物质世界、感悟其中的美学意义。所以说“格物致知”的思想是锤炼画家的写实思想。

  北宋初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里结合绘画之理阐述道:“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之钤键。”

  南宋 李嵩 《货郎图》 绢本设色

  25.5cm×70.4cm 故宫博物院藏

  《货郎图》(局部)

《货郎图》(局部)

  这在画坛特别是宫廷画家中形成了写实的基本原则,从得到物象外形气象开始,最终要揭示出物象的内在结构和法度。

  可以说,“格物致知”与绘画创作的“联系人”是刘道醇。“理”在绘画上不仅包括表现物象内在结构的合理问题,还包括外在形态的合理问题、关系问题等,宋画也正因此格外注重形象结构。

  本文改编自《中国美术》2018年第6期

  作者:余辉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宋代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