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综合了古代艺术精华,开启了中国传统艺术几千年辉煌
http://www.socang.com   2018-10-22 15:44   来源:《新快报》

乐舞图

 

白虎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指汉代雕刻在墓祠、墓阙、墓室、棺椁等上的石刻艺术品。它是汉代墓葬艺术。其数量之大与艺术水平之高,享誉世界。它产生于汉民族艺术走向成熟的时期,综合了古代艺术精华,开启了中国传统艺术几千年发展的辉煌历史。

  目前发现1.5万块汉画像石

  汉画像大体起始于西汉早期,一直发展到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开始衰亡消失。汉画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汉代画像石的分布相当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浙江等14个省市、数十个县市都出土有汉代画像石刻。据初步统计,目前发现的汉画像墓葬200余座,画像石1.5万块左右,还有数量惊人的画像砖。

  从汉画像石的产生背景,以及它作为墓葬及其附属在地面上的祠堂、墓阙等刻画装饰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汉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与墓葬建筑物有密切关系。其艺术功能不仅有装饰华丽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充实了墓葬建筑物的内涵意义,而这种艺术功能是随着汉画像石墓葬习俗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备的。

  汉代艺术尤其重视形式之美的体势宏大、气魄雄壮,司马相如的《巨林赋》即以“巨丽”来形容上林苑之美。汉画像的审美观念植根于浓厚的原始巫术和神灵崇拜,它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为汉代艺术带来了超越的神性特点。因此,有汉一代,文艺审美观念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这就为无比恢弘的汉画像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

  据蒋英炬在《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一文中介绍,从早期汉画像石墓所表现的普遍内容来看,不论河南南阳地区和鲁南、苏皖北部地区,其早期画像石除雕刻一些几何形花纹装饰外,主要内容都是门阙、厅堂、树木或人物、车马等,其特点不仅是内容简单,而且更主要的是均为仿效生活场景的图像。这种早期画像石所显示的初始萌动态势,完全和墓葬随葬品生活化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这些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所起的作用,就是随葬品的代替、扩展或延伸。尤其是苏、鲁、皖地区的早期画像石椁墓,其形制结构显示着以石代木的演变与早期特征。而这种石椁板上的画像,更突出地体现了它随着随葬品变化趋势所起的作用。再从那些小型画像石椁的规模显示的墓主人社会地位等情况来看,早期的初始阶段的画像石,可以说是用民间绘画、雕刻表现出了符含当时葬俗变化,并满足人们对死后随葬物和厚葬的欲求。

  两汉时期推行厚葬风俗

  武帝时期应是汉画像石兴起的一个重要时段,而这一时期也是西汉经济臻于极盛的时期,由于汉画像石是一种依附于墓祠、墓阙、墓室、棺椁等上的石刻艺术品,它的兴起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如丰富的石材、发达的手工业,等等,因而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为汉画像石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田野考古部主任信立祥曾提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汉画像石流行的背后,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就是两汉时期疯狂推行的厚葬风俗。”蒋英炬、杨爱国亦曾指出:“汉代社会的厚葬风气更推动着墓葬制度的变化与画像石艺术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画像石特色:

  山东汉画像石

  山东是我国遗存汉画像石较多的地区之一。在全省110多个县市中,已经知道有50多个县市有汉画像石。山东汉画像石早在西汉中晚期就产生了,年代最早的大约在西汉文景时期。山东汉画像石大都集中在嘉祥、济宁郊区、曲阜、邹城、微山、滕州、枣庄郊区七个县区境内。临沂市的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有著名的平邑功曹阙和皇圣卿阙,莒南孙氏阙、沂南北寨村墓、临沂白庄墓、苍山城前村墓。其次是济南、泰安、潍坊市,有著名的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安丘董安庄墓。青岛、聊城、日照相对较少,淄博、菏泽、广饶等地只有个别发现。

  山东汉画像石分布相当密集,其流行与发展的背后必然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那就是两汉时期疯狂推行的厚葬风俗。同时,各区域自然条件与文化环境的优势,也决定了汉画像石存在与发展的规模。

  苏北、安徽汉画像石

  苏北、安徽、山东、河南省东部、河北省东南部同属于汉像石第一个分布区域,是地域最广阔、汉画像石分布最密集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广阔的地域中,发现了最早的汉画像石。苏北地区是全国汉画像石较多的地区之一。

  苏北地区的汉画像石刻,都经过加工琢平,多数还在表面磨光。已见的雕刻技法表现为以下四个种类:1,阴线刻。物象全部用阴线条来表现。2,平而浅浮雕。在物象外减地,但物象仍呈平面,物象内细部加刻阴线。3,凸而浅浮雕。物象轮廓外剔地,再在物象内用阴线刻出起伏的细部。4,圆雕,或称透雕。指物象某些部位雕成立体形状。

  山西、陕西汉画像石

  在全国范围内,山西、陕西两省是国内第二个汉画像石分布区,“是一个独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陕西、山西的汉画像石,可分为前后两期。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几乎全部是东汉中期的作品。据现有的发现,本区汉画像石全部出自墓葬,其墓室形制分为单室卷顶墓与前后双室墓两种。汤池主编的《中国画像石全集》一书中,把陕西、山西地区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深剔地平面刻;二、浅剔地平面刻;二、剔地平面线刻;四、阴线刻。其中深剔地平面刻是陕北最主要的雕刻技法,又称为“铲地凸面刻”。

  河南汉画像石

  河南是国内出土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18个城市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市地出土汉画像墓或汉画像石。南阳市是河南乃至全国出土汉画像居冠的城市。“自1932年孙文青先生在南阳县草店发掘第一座汉画像石墓以来,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已发掘汉画像石墓44座之多;收藏、封藏汉画像石3000余块。”仅次于山东、苏北地区。而超过四川。河南画像石在内容上同其它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大致相同,但是在雕刻技法及艺术形态处理上,有较大的差别。就河南而言,南阳与郑州、商丘也有很大的不同。

  四川汉画像石

  四川汉代画像石,不同于山东、河南、陕北三处,是它的种类繁多。属于画像石范畴的归纳起来有:石阙、石棺、石函、崖墓等的雕刻。四川地区的石阙是仿木构建筑,基石四周大都刻有斗柱。阙身四周隐刻出柱身,阙楼部分仿刻复杂的斗拱结构。汉代石阙画像一般都配置在阙身和阙楼斗拱间的平面上。画像配置有两种形式。第一种阙身和斗状阙楼满刻画像,另一种配置方式是阙身只刻表示建筑性质的门吏和“昭示四方”表示方向的四种图像,而其他画像集中配置在阙楼的四周,使石阙显得极为简洁明快。四川地区诸阙的画像几乎都是采用这种配置方式。

  四川汉画像石的另一特色是该区的石棺画像。石棺艺术在文物考古学分类中一般将其归为画像石类,学术界一般称其为画像石棺。这种艺术是刻画在石棺、石函上的雕刻,或浮雕或线刻,或镂空深浮雕。石棺画像艺术又称石棺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

  注:部分内容据蒋英炬《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朱存明《论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汉画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