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秋拍:周春芽作品精彩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17-12-15 20:38   来源:雅昌艺术网

  绘画对于我来说不是心态,而是一个信念,它与我们的生命、时间、历史的感觉连接到一起,当我在画画时我才觉得我的理想具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就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去实现它。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增强生命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延长艺术的生命。

  ——周春芽

  三个TT / Three TT

  周春芽(B.1962)

  3 个TT

  2007 年作

  布面油画

  220 × 320 cm

  签名:2007 周春芽 zhou chunya

  出版

  《超越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在迈阿密》 2007年版

  《周春芽》 P377 东八时区 2010年版

  《HI 艺术》 封面 2010年6月刊

  展览

  2007年 超越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在迈阿密 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 美国

  2008年 周春芽“绿狗”主题个展 雅加达美术馆 / 印度尼西亚

  2010年 1971-2010周春芽艺术四十年回顾 上海美术馆 / 上海

  2010年 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北京巡展 今日美术馆 / 北京

出版物

  2007年创作的《3个TT》是周春芽“绿狗”系列的重要代表作。在此,周春芽以巨大的尺幅凸显出对于“绿狗”这一意象的刻意崇高化,同时也彰显出“绿狗”的更加符号化。画中,周春芽以恣意挥洒的用笔刻画出三种视角下的绿狗形象:坚定却又些许鄙夷的眼神、透露出至为敏感的嗅觉、彷佛能够洞悉一切动静的耳朵,看似贪婪而充满欲望的舌头。在此,周春芽以其狂放而富有暴力性的笔触和刺激、强烈的用色呈现出丰富的画面肌理和质感,尤其刻意结合了雕塑感的形态结构和中国文人花鸟画的视觉特征。因此,在它们身上,周春芽得以实现着“绘画”与“雕塑”、“西方表现主义语言”与“中国花鸟画趣味”的彼此通约。但同时作为视觉符号,“绿狗”又绝非仅仅流于视觉的表面,于它身后还富有更为深层的内涵。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在当下现实生存境遇的视觉隐喻,进而投射出自我存在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暧昧却漠然的危险。因此,“绿狗”就此成为一种“多元”层次的载体,其“多元”不仅止于视觉表层,同时更深入至意义层面。

作品 局部

1996 年左右,周老师和黑根在沙子堰小区顶楼

  1994年,一只德国牧羊犬开始进入周春芽的生活,取名为“黑根”。对于黑根的热爱促使在周春芽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这条牧羊犬的形象,甚至直到1999年黑根不幸病死之后,这种热爱依旧在周春芽的画布上得以延续。但也正因此,周春芽的“绿狗”系列在不同时期掺杂了画家完全不同的内在感知和敏感情绪。起初,画家凭借谨慎的造型笔法将初来乍到的黑根呈现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到1997年,这种具体的形象开始被衍生为绿色,因而自然地生成了某种象征的趣味;直到黑根去世之后,周春芽开始解放自己的笔法,以看似凌乱而实质奔放的笔触追忆已经陨落生命的“绿狗”,甚至再到后来“绿狗”已经完全超越其本身的物理意义,而逐渐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母题,成为周春芽得以不断挖掘却又承载着“情感记忆”的视觉资源。

1971-2010 周春芽艺术四十年回顾展览现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革过后始终弥漫着的思想形态的多元化和商品经济大爆发下日益凸显的诸多社会问题,致使艺术家们意识到运用缺乏技术性的语言就足以表达内在的无聊和荒诞的世界。这种“缺乏技术性”成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以区别于新中国以来占据视觉艺术主流的社会现实主义写实语言。于是,绘画性受到此时艺术家们的普遍规避。而在此语境下,接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周春芽似乎成为一个个例,他以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表现主义语汇,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对这个世界做出视觉的响应。

周春芽与刘嘉玲在作品前合影

  可以说,在周春芽的艺术历程中,其每个创作系列都与其特定时期的人生际遇和心所眷恋的事物休戚相关,从爱犬黑根促使他的“绿狗”系列闻名艺术界,到苏州园林促动他创作出“太湖石”系列;从第二次婚姻体验所带来的“红人系列”,再到第三段婚姻灵感于成都龙泉、江南桃花而创造的“桃花”系列……可以说,周春芽是新美术时期最早漫无目的使用表现性语言的画家,在他的表现主义语言中从一开始便规避了焦虑的情绪,而是依据所面对的视觉客体来相应地“结构”自己的语言方式,因此,在这一点上,周春芽更依赖于自己的感性与直觉。

  来自西方的灵魂也许通过这只被称之为“黑根”的生灵将两种文化的潜在精神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是没有文本说明的,甚至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理由的,可却是具有自然性的人能够觉察和感受到滋润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保利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