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秋拍:当代艺术专场精品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17-12-04 11:15   来源:雅昌艺术网

 

 

  本土当代艺术拍卖,依旧在持续洗牌和建构中,一、二线艺术家市场格局比较稳定,青年艺术家市场波动较大,仍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此次秋拍“当代艺术”专场中,从“星星画会”到八五美术思潮的回音,从市场中坚到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皆有呈现。 

  张晓刚2002年开始的“失忆与记忆”系列创作是通过从电影或电视屏幕定格的影像上探讨“记忆”与“失忆”之间的梦幻式辩证。2006年后,张晓刚将“记忆”的范围进一步延伸,他开始尝试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寻找形象资源,在“里和外”系列中,艺术家从记忆中红旗、喇叭等无生命的承载物中挖掘出记忆的隐匿存在。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908 

  张晓刚 里和外—大坝 

  2008年 布面油画 

  300 X 500 cm 

  款识:张晓刚 2008 

  展览:中国绘画-张晓刚,方力钧,冯梦波;鲁道夫美术馆,布拉格,2008年 

  出版:艺术家的十八岁,中国摄影出版社,刘俐,2015年,p206. 

  RMB 5,500,000-6,500,000 

  这件恢弘巨制的《大坝》为“里和外”系列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纵观这个系列,可以看出艺术家风格上的转变,画面像是一张对焦不准的模糊照片,基本采用灰色为主色调,画面主题也从中国传统家庭人物转变成极具社会发展的建设场景。那些有关往昔历史的影像,那些曾经安定而祥和的生活场景,那些朝气而蓬勃的建设场面,纷纷进入到张晓刚的视野,并再次恢复了我们的记忆。同时,画面中依旧保持着从“血缘:大家庭”中抽离出的,象征他个人风格符号的彩色光斑,这些本来看起来很普通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通过他的油画转换呈现出来一种中国时代的印记和回忆。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办公楼,布面油画,98 X 150cm,1964年

  90年代初在德国,张晓刚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来自前东德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他是受到格哈德·里希特“照片绘画”影响的代表画家之一。张晓刚将“里希特式”的绘画语言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主题性绘画的特点。张晓刚成功的证明,技法纷繁复杂,但艺术所要表达的 “精神信念”更为根本,创造时是否带有艺术家本人的“敏感性”、“创造力”与“探索精神”更为重要。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909 

  王广义 后古典—马拉之死 

  1986年 木板油画 

  100 X 120 cm 

  RMB 1,500,000-2,000,000 

  艺术家曾说“尼彩使我明白怎样走出自身所处的困境,贡布里希给了我一点关于图式—文化的修正和延续性方面的启示。”从毕业到1986年期间,王广义完成了“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这批作品中的形象符号倾向于冷漠,都呈现出一种对泛文化理想追求的热情和幻觉。这一系列的作品与他之后的“后古典时期”系列密不可分。《后古典系列——马拉之死》创作于1986年,是艺术家“后古典”系列作品起始期的创作。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马拉之死,油彩画布,136×157cm,1794年,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作品借鉴了大卫《马拉之死》的文化原型,进行了再创作。在胶合板的构图中,艺术家保留了原作的某些细节,比如木墩和木墩上的字“A.MARAT”,同时也对“原型”做了修正,他的修正使得原来的图式变得几乎难以明辨。当我们面对这件作品的时候,去思考“没有传统图式就没有艺术”这样的提醒已经显得失去意义了,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新的图式。这种新的图式之所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他是艺术家较为自觉地解决艺术问题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富于建设和审美意义的东西。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910 

  王广义 大批判·可口可乐 

  2005年 布面丙烯 

  60 X 70 cm 

  RMB 300,000-400,000 

  《大批判·可口可乐》是王广义“大批判”系列作品之一,他将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农兵形象与今天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引进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的商品广告图像相结合,使得这两种来源于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在反讽与解构之中消除了各自的本质性内涵,从而达到了一种荒谬的整体虚无。

八十年代的崔健

  舒群是上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最早的运动团体“北方艺术团体”的组织者之一,也是“理性绘画”这一主流性艺术思潮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他的艺术一直保持着理论先行的特征。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至高无上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一切视觉问题如果不承载思想史逻辑就无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问题。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912 

  舒群 文化POP系列·崔健D 

  1991年 布面油画 

  130 X 120 cm 

  RMB 1,500,000-2,000,000 

  《文化POP系列·崔健D》是舒群于1991年创作的《文化POP系列·崔健》系列作品之一,属于他“走出崇高”时期的作品。此时正是他“理性主义”艺术履历的反题阶段,他自己称为“神圣的下降”。经过89年的文化断层,舒群用崔健的《这世界变化快》来表现他绝对原则的消解,使波普艺术再次回到了明确的文化针对性上来。作品回避了画面效果和各种人文色彩,使观者的审美期待遭到完全的阻隔,标志着他消解的极端。是其艺术创作生涯、以及当代艺术发展历史中无法绕开的重要作品。

李山,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李山的艺术是“政治波普”中的重要部分。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李山用自己的艺术对即将忘却历史的人们做了最后的提醒,尽管这种提醒充满了诡秘的诱惑力。1993年香港“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胭脂”系列作品展出。自此,“胭脂”成为李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国际上,李山经历了威尼斯、圣保罗等地双年展的参展经历,成为中国前卫艺术久经沙场的骁将。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911 

  李山 胭脂系列(九件一组) 

  1995年 布面丙烯 

  32 X 51 cm X 9 

  RMB 1,800,000-2,200,000 

  李山的《胭脂系列-1995》,极为罕见,一组九幅仅此唯一,是其1995年在纽约木楠山所作。胭脂系列是李山艺术创作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始于1989年并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胭脂系列》(九件一组)正是李山1995年“胭脂帝国”的完美谢幕作品。虚浮的胭脂,不安紊乱的人体肢解,轻松调侃的画法将生命从社会重负下解脱出来,隐隐流露出一丝苦涩和酸楚。此外,画面中除了有胭脂诡秘诱惑力等经典元素之外,更隐隐透出李山之后对于其“阅读”系列与“生物”计划的早年探索与思考。所以该组作品亦是“胭脂”系列与之后“阅读”系列的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因此具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北京匡时2017秋拍 “当代艺术”专场

  Lot 3913 

  毛旭辉 打开的黑色剪刀 

  1998年 布面油画 

  150 X 180 cm 

  RMB 220,000-280,000 

  作为八十年代西南艺术群体的领军人物,毛旭辉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史上通常认为西南群体的艺术家强调生命本身的体悟,不同于北方艺术家偏爱政治和社会现实批判。这种倾向体现在“新具象”为代表的创作实践中,在中国当代艺术谱系扮演着隐忍而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完整了中国图像美学的建构,也是对于“当下”语境一种清醒而自觉的判断,是建立个体和群体自我价值与思考的有益尝试。他的“剪刀”系列延续了他在八十年代提出的“新具象“观念,把他对于“物”的执迷与反思凝练到几何形剪刀上。毛旭辉试图赋予“物”完全的自为性,“剪刀”既不是模仿,也不是隐喻,这恰恰传达了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态度。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匡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