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艺术品市场的“爆发式”行情 何时再来
http://www.socang.com   2017-11-21 10:49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从2011年秋拍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出现调整迹象以来已经历五年多时间,期待中的市场高峰依然没有到来。2015年,艺术品市场遇到寒冬,市场触底迹象明显;而自2016年开始,市场似乎开始沿着一条“慢牛”的爬升通道逐渐走向复苏,市场在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调整和上涨着。 

  2017年上半年,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涨跌互现,业界看法褒贬不一、分歧明显。未来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将如何发展?内地市场曾在2003-2005和2009-2011年间出现过“爆发式”上涨,那么下一次“爆发”将会出现在何时?笔者以为: 

  首先,“慢牛”市场也许会成为最近几年内地艺术品市场标志行情。原因不在于买家资金短缺,而在于投资理念向收藏理念的转变及精品意识不断强化。拍卖场上精品不断高价拍出,然后更会藏于“深闺”难以再现,“征集难”必将成为市场的常态;“僧多粥少”又必将推高艺术精品价格;过高价格必然会引起买家“恐高”,随之而来的是相邻“价格洼地”板块精品的价格上涨;因此而形成市场不同品种板块轮动上涨。近几年,古代书画、佛像、古籍善本和碑帖等古代品种的轮番上涨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市场持续轮动、精品受到追捧价格不断推高的结果,必然会拉大精品与普品间的价格差距;而普品的数量和价格总量都在市场上占有绝对权重,价差过大时,买家必然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关注艺术普品;而当普品普遍“补涨”时,市场的“爆发点”就会来到。 

  面对新买家不断进入的事实和业界日趋成熟的收藏意识,以及人们对于艺术品真品的追捧,拍卖行将如何应对? 

  一、企业对于拍品的学术挖掘和研究水平要不断强化,找出拍卖品内涵价值和流传证据以提供给客户;二、拍卖行要强化品牌意识。多年来,“假拍”“拍假”、炒作的负面新闻影响拍卖行业整体形象,一次次短视的违规操作会伤及企业品牌,而这种伤害往往是长期、难以挽回的;三、面对市场的挑剔,拍卖行业集中度必然进一步提高,货源尤其那些精品、真品、“生货”,必然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家拍卖行身上。因此,拍卖行市场竞争必然由过去粗放型“知名度效应”逐步过渡到对于企业美誉度、信誉度和服务品质上的追求。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金融化运作难以规模化。对于“爆发点”的到来难以有所贡献。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文物艺术品具有孤品特性,文物艺术品的交易数量有限,但品种却十分广泛,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具有各类鉴定、评估专家,这给金融运作带来附加的负担与时间和资金上的成本;其二,内地一年中几百家企业的拍卖交易量才几百亿元,多数拍卖品的单价在十万元以下,标的数量少,单价通常较低。因而,对文物艺术品实行抵押贷款、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手段运作程序繁琐,成本较高,与土地、房产、股权等大宗项目相比,往往不会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和欢迎;其三,由于文物艺术品真伪判定上的相对性,鉴定、评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歧,很难找到“一槌定音”的裁决者,这一不确定性与金融机构精确量化的操作方式必然有所冲突。为避免经营风险,金融机构也许会找到有实力的鉴定评估机构或拍卖行来分担风险。这也势必使得艺术品金融运作的规模和效率受到限制。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拍卖艺术品难以做到取代传统市场,也不会对市场“爆发点”的到来有明显的帮助。目前在内地,网拍多用于经营那些真假容易判断、价格不高(几万元以下)的艺术品。对于价格较高,鉴定难度很大,需要上手看货的文物艺术品或工艺品,网拍则有一定难度,主要障碍在于社会诚信度不足和网拍企业品牌不强。当网络拍卖艺术品能够解决预展看货、物流邮寄的难题,当网络拍卖公司的品牌足够强悍时,当收藏家群体习惯了在“冷漠”的计算机旁选择和购买艺术品时,互联网才有可能承担起高价值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责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7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