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当我第一次在泉友家中看到时,以为是臆造品,但泉友是从走街串巷的小古董贩子手中收到的生坑品。经上手仔细观察,发现钱文挺拔,很有精神,确实非一般工匠能书,应出自名家之手。入骨的硬绿锈呈宝石光泽,这是年久留下的印迹,非人工能为。翻阅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图谱相对照,确认为真品无疑。从此,我多次找他转让,都遭谢绝,直到去年他才稍有松动,又经多次协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去年春节前,我以高价收入囊中。
南宋末年,皇帝年幼,懵懂无知,奸臣当权,大臣间争权夺利,朝廷腐败。元军又大举向南宋进军,南宋军队难以拒敌,节节败退。德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攻取了南宋的首府——临安,二月初五,南宋七岁的皇帝赵显率文臣武将正式宣布退位,向元军投降,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宣告灭亡。南宋本来不多的半壁江山,也大都列入了元朝的版图。此时,元朝对宋的战争,已接近尾声。
幸免于难的大臣们,又在当年五月初一拥立年仅八岁的益王赵为皇帝,即是宋端宗,改元为景炎,为以后抗元斗争保留了一个民众向往的中心。南宋一些不甘投元的文臣武将,都怀着东山再起的心情投奔这个中心,其中丞相文天祥是坚决拥宋抗元的最杰出的代表,企图继续抗元,收复失地,使赵家王朝得以延续。
当时,闽北、闽东、闽南相继沦于元军之手,江西局势继续恶化,身处闽西的文天祥的处境变得极为恶劣,但他的报国之志,从未动摇。
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叛将吴浚前往漳州劝降,文天祥责以大义,将其斩首。之后,文天祥移兵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县),经一番整顿,率军向入侵的元军进攻,越过梅岭,进攻江西,元军大败。
由于文天祥抗元意志坚决,治军有方,指挥得当,将士们同仇敌忾,个个英勇杀敌,相继收复了会昌、雩都,兵锋指处,连连克捷。文天祥壮志勃发,在江西兴国建立大本营,派赵时赏分兵进攻吉州、赣州各县,包围了赣州城。抗元的节节胜利,大大激发了抗元将士们的士气,各地抗元义士也纷纷起兵响应,投奔而来。广东、四川、福建各地都有宋朝故将或义兵活动,抗元形势出现了转机。
我认为此钱币是在此时由文天祥铸造的,其理由有五点:
第一,当时抗元形势一片大好,为鼓励将士更英勇杀敌,特铸造此币以奖赐那些在抗元战斗中建立战功的将士们。
第二,不可能是朝廷铸造的,因那时拥立的皇帝年幼,元军为消灭后患,四处派兵追杀,皇帝和护卫的近臣们只得流落在海上,成为海上朝廷,哪有条件顾及铸币。
第三,其他文臣武将也不可能铸币,因自宋恭宗皇帝赵显降元后,大部分文臣武将都降元了,其他不降元的有些战死沙场,有些为保名节而自杀身亡,有些逃到了邻国越南,只有丞相文天祥率部下坚决抗元,文天祥是那时唯一的一支抗元大军。
第四,文天祥有铸币的条件,首先他有设在江西兴国的大本营,有一个固定的基地,江西有铜矿,铜的资源丰富,不缺铜材。
第五,文天祥是当朝的一位爱国丞相,一身正气,加之他文才武略,治军打仗有方,当时抗元捷报频传,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投奔他的人很多,也聚集了不少能工巧匠,因此不缺铸币人才。估计该品钱文可能是文天祥的手迹,有待今后研究。
根据以上几点理由,我认为铸造此币,非文天祥莫属。
是品钱径35毫米,穿孔6毫米,厚2毫米,重12.5克。
青铜质,制作尚规范,外缘面窄背宽,黑褐色包浆浑厚凝重,古朴自然,红斑硬绿锈已深入骨,黄土斑不易剔脱,应属生坑开门见山品。
钱文遒劲流畅,笔势稳健,精神振奋,楷意浓厚,其文字气息,仍具南宋风韵,与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827页之拓图一脉相承。
纵观此泉,正如华光普先生在拓图旁“注”所言:“南宋爱国将领凛然浩气,悲壮情怀,贯穿于钱文字里行间,唉!然赵家江山大势已去……今观此泉,终不免令人感慨万千矣!”
由于此钱属赏赐性质,铸造地江西兴国大本营存在仅五个多月时间,估计铸量不多,在那战乱的年代,又经历了七百多年的沧桑,能流传至今的,真是凤毛麟角。华光普先生在书中称为“仅见,奇品唆”“是为一级,无定价”,其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以上只是一孔之见,有不妥之处,请专家和泉友们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