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 如何退出?
http://www.socang.com   2017-06-29 13:10   来源:凤凰艺术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其他行业的辐射与整合,“互联网+金融+文化”成为艺术品行业发展的新看点。线上拍卖、以艺术品为抵押的P2P、珠宝电子盘等基于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新兴艺术品流通渠道应运而生。比起传统的交易模式,新型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艺术品退出的渠道,但从真正交易规模上来看,似乎仍难以形成对整个市场足够的影响力。

  传统渠道

  渠道一:熟人转卖

  熟人转卖,顾名思义,就是靠着朋友间的关系,把艺术品转手卖出去。这一可算是最古老的流通模式,在现当代发达的21世纪却仍是艺术品交易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这当然与艺术品本身鉴定难、被认为只适应小众人群参与的常规观念不无关联。但这种只能在“艺术圈”或者“基于艺术的商人圈”里局部运转,就让大部分“有实力”、“有兴趣”的投资者也望而却步。

  小编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这种朋友的渠道去转卖物品时,一般都会被引导推荐至“个人批发商”那里,再由批发商对整个物品进行估价,通过整体收购或人情关系式的委托买卖。估价差异非常大,几乎难以形成一个公认的市场估价模型。不仅效率低下,且也不利于艺术价值的文化传播,虽“不被欢迎”但却大行其道。

  渠道二:寄卖销售

  寄卖销售是指个人拿着艺术品到艺术品专卖店同老板对接谈判,通过将物品寄放在商店从而对接买家。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果是几千元钱的小商品还好,如果数额较大,就会面临商店跑路或者商铺私下换货等商业欺诈行为。

  据调查,大部分个体店店主都会接收这种卖家的委托,通过收取10%不等的手续费从而获得额外的收入,对于店家而言,几乎是百利无一害。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将物品放在隔壁街道的小商铺,风险实在过大,虽说有一纸协议作担保,但是就卖家李女士的话来说就是,“我一个小老百姓,对方关店跑了,我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谱。”

  渠道三:典当行与线下拍卖

  典当,主要是以财物作为质押或抵押,而有偿有期借贷融资的民间金融商业经营机构。通过典当行进行艺术品交易一般并非是投资者的首选,因为典当行一般都是折价进行的收购。但是由于典当行发展历史悠久,因此各项手续成熟,在百姓心里算得上是“最正规的交易渠道之一”了,以华夏典当行为首的中国典当行,其店铺如银行一般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艺术品鉴定本身的难度所在,典当行里真正懂艺术品的员工其实并不多,分到各店铺的有效人力资源就更是少之又少。如今的典当行很多都是开在商场附近,跟商场里专卖艺术品的差别不大,不少以“绝当”为噱头的艺术品其价值实际上还有待客户辨认,总而言之,这个渠道仍然要求收藏者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能力,否则,几乎就是“被宰”的对象。

  线下拍卖则主要指通过线下专门的拍卖会去进行艺术品的流通。由于流通于拍卖会的艺术品一般单价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普通投资者。而且,不少商业诈骗行为都是打着线下拍卖会的幌子,前期诱骗藏家将艺术品质押给对方,却在拍卖会当天消失无踪。因此,选择此种渠道还是应该走一些大型正规,如保利、嘉德在线等。虽然交易成本会高一些,但风险可控。

  新兴渠道

  渠道一:线上拍卖

  线上拍卖主要指通过一些专业的艺术品交易或拍卖网站去进行艺术品的交易。在国内,一方面,传统的拍卖行积极拥抱互联网,另一方面,不少电商平台也在尝试开拓艺术品交易的市场。如嘉德在线就成立了专业的线上拍卖平台,专注于几千元之内单价较小的艺术品交易。而京东、阿里巴巴都在其平台上设有相应的拍卖通道口。其中,京东拍卖入口主要是做全品类的综合性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拍卖近年则以司法拍卖和资产处置闻名。由于实际作品与图片可能存在着差距,多数买方对网上交易仍抱有忧虑,网上艺术品交易未能突破低价销售的局限,有报告称,大约79%的买家在网上购买的艺术品的单价在5000美元以下。

  渠道二:P2P艺术品抵押

  P2P艺术品抵押算是典当行的一种互联网化形式。在P2P大行其道的当下,把艺术品作为抵押或质押进行线上融资也成为了艺术品融资渠道的一种创新。

  简而言之,就是把艺术品质押给相关的P2P平台,通过某种折价的方式从市场上换回资金。当然,这种模式设计的本身并非是为了促进艺术品交易,而是为了解决短期融资的问题。但是,由于P2P平台的平台信息,鉴定过程、融资价格等都是相对公开透明,从而成为艺术品流出的一种新型渠道。P2P平台虽与传统典当行模式相当,但是由于其轻资产的本质,其风险会比传统典当行大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时需慎重调研其平台资质,以防掉入以艺术品交易为幌子的骗局之中。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134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