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高成本及高度可见性,公众往往很不愿意为公共艺术买单。那么,公共艺术作品的好处究竟在哪里,公共艺术的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将艺术作品引入公共领域的做法成型于1930年代的政府项目。一些由国家资助的机构项目,如美国联邦艺术计划(US Federal Art Project)、苏联文化部(USSR‘s Ministry of Culture)以及中国共产党政府的一些推动艺术文化发展的措施,最初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意识形态,但这也为全球的公共艺术项目奠定了基础。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极简主义以及波普艺术运动改变了艺术的概念,同时,把艺术推介进公共空间的想法也在美国和一些其他国家得到了广泛认同。比如德国,高达1.5%的公共建筑预算被用于指定场所的艺术作品。据 Percent for Art report报道,其他的欧洲国家也开始为公共艺术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
这样的理念也体现在了诸如纽约公共艺术基金(Public Art Fund)这样的非营利性机构身上。该机构成立于1977年,其主要目的就是委托艺术家在纽约的公共场所创作艺术品。
相关阅读:新鲜血液注入纽约公共艺术基金,香港收藏家郑志刚成为董事会最新成员
“公共艺术让人兴奋之处在于,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摆脱美术馆的传统规则和空间的局限性,“公共艺术基金总监尼克拉斯·鲍姆(Nicholas Baume)在邮件中对artnet新闻说:“而公众也能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全新的方式来体验自己熟悉的空间。”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纽约瀑布(布鲁克林桥)》(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 ,2008)。图片:Julienne Schaer, Courtesy Public Art Fund
现在,虽然好坏尚有争议,很多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已经成为了它们所在地的地标。比如,位于芝加哥的安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的作品就被当地人昵称为“豆子“,它几乎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
但是,由于公共艺术项目的体积、范围和目标的扩大,制作成本、完成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上升,这也招致公众的怀疑和批评声。比如,1989年,安装在纽约Foley Federal Plaza的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巨型作品《倾斜的弯顶》(Tilted Arc,1981),就因为有办公室职员控告其打扰了他们上班的日常路线而遭至诉讼和拆除。
艾姆格林与德拉赛特(Elmgreen & Gragset),《梵高的耳朵》效果图(2016)。图片:Courtesy of the Public Art Fund
此外,尽管大部分资金来自私人捐赠,但卡普尔的《云门》(Cloud Gate)还是耗费了惊人的2300万美元。这也当仁不让地也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想象一下,如果能把这2300万美元花在芝加哥日益衰败的公共教育系统或是急需资金援助的精神健康机构,会是怎样的结果。但怎么说呢,我们现在至少有了一个能够闪闪发光的大玩意儿来吸引游客……“有人在博客中写道。
游客们在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上驻足观看“Wanderlust“展览中托尼·马特里(Tony Matelli)的作品《梦游者》(Sleepwalker,2014)。图片:Courtesy of TIMOTHY A。 CLARY/AFP/Getty Images
除去成本之外,鲍姆指出,公共艺术其实可以带来收入。
“公共艺术也能成为重要的经济推动力,“他说:“想一下我们2008年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一起合作的项目,它为纽约市带来了6900万美元的收入,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超过350万名的参观者。”
他还说:“和很多诸如博物馆这样的传统机构不同,我们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或是一些常规性的开销。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呈现作品。“
10月,公共艺术基金将推出斯班瑟·芬奇(Spencer Finch)的《迷失之人的河流》(Lost Man Creek)。这是一个迷你的森林,4000株水杉将会于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3月期间被种植在布鲁克林市中心。基金会为这件作品下了重注,希望届时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译:Joe Zhu
编: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