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和:策展不是目的 艺术呼唤文心
http://www.socang.com   2016-01-14 13:51   来源:中国收藏网
 
  陈迪和,方笔山水画创始人,国学理论学者。1962年生,湖北阳新人,湖北大学毕业,现任湖北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近几年一个非常新鲜的职业名词忽然间时髦起来,这就是“策展人”了。2015年初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举办了一个“中华文化走出去,造型艺术策展人研修班”,要求各省市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参加,因此我也被研修了一回,说实在话还是挺有收获的。多少年来虽然没少做同一方面的工作,但是从未把策展上升到一种职业和一种艺术的高度来看问题,简单来说策展人就是策划和组织展览的人,策展就是组织策划展览,如果把它上升到一定高度那就十分复杂了。在北京期间遇到了一批牛气哄哄的策展人,听说有的是大腕,有的是初出茅庐,更多是沙场老兵。交流中有人说“策展就是把人忽悠来然后死活不管”,有人说“策展就是想方设法让一个展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更有人说“策展就是艺术创作,属行为艺术,参展作品及艺术家都是道具”。听起来不禁有些恐怖,按以上说法第一类策展人就是骗子,第二类策展人肯定是个大奸商,第三类策展人可能就是个疯子了,总之没有一个是好的。但仔细想一想,这些说法也没有什么错,根据当下的艺术生态都可谓入木三分。
 
 
  就展览而言,原本是西方法律即著作权法的一个术语,就本质而言则是商业活动,也就是一种集中贸易形式。就起源来讲那就早了,自有人类群居以来就产生了,如我国的集市、庙会等在石器时代就已经盛行,只是早期贸易主要是以社会物质生活用品为主。西方社会自十三世纪末,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艺术,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文化艺术品作为商品开始规模化步入市场,到十七世纪产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老牌西方发达国家无限度的向世界扩张,除物质财富以外文化艺术品类物品也成了他们大肆掠夺的对象,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集中起来进行收藏研究和买卖,从而催生了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机构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出现了考古学、人类学、分类学等多种学术研究,也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策展人,即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的经营管理人员,亦称常设策展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更加繁盛的时期,出现了以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为中心的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画廊、画馆、拍卖行等等大量兴起,这大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管理者或经营者,被称为独立策展人。1975年在美国纽约正式成立了世界策展人组织,上世纪八十年代策展人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概念开始传入中国。
 
 
  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社会资源财富的分配形式,而社会资源财富的分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性分配,亦为自然性分配或自由分配;另一种是精神性分配,亦为社会性分配。历史以来,西方社会崇尚物道,以物为本,尊从自由分配,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能分配,具有强烈的动物本能性,按能力弱肉强食,自然淘汰,适者生存,其结果就是战争和掠夺;另一类就是按资分配,即资本型分配,相对前者稍微文明一点,其主要形式就是商业,商业的本质就是唯利及资本掠夺,商业的核心就是商品交易和契约。所以西方社会的历史有两部:一部是战争史,几千年来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得以幸存,不是被消灭就是被同化;一部是商业史,西方社会就是一个商品社会和契约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商品关系和契约关系,社会中的一切都是商品,包括人的劳动、思想、灵魂和肉体。如西方男女结婚都要在上帝面前双方交换戒子并互相起誓形成契约,是一种典型交易契约婚姻。
 
 
  中华社会崇尚人道,以人为本,衷于社会性分配,其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类是按人分配,其基本形式是天下为公,人人平等,共同创造,平均分配。4400多年以前,尧帝就立下了这个信条和规矩,中华社会自炎帝开始就以家族社会而存在,以血缘织起社会的经纬,立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建造的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都是亲缘关系的亲情社会,每一个人都以奉献为福祉,是一个感恩社会。如男女结婚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再夫妻对拜,也就是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对方给予了自己的幸福,是一种典型的感恩婚姻;另一类是按劳分配,即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按劳取酬,尊重劳动鼓励创造。因此中国历史也可以说是两部,一部是功德史,另一部是劳动创造史。两史合一,五千多年来虽历经沧桑,然总观世界唯我华夏一簇仍屹立于东方。新中国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树立起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理想,正是中华社会历史进程中自然正确的选择。
 
 
  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从哲学上认定世界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物质是不灭的,因物质的消亡只是从一个形式转变成另一个形式。因此把人的灵魂交给上帝去料理之后,西方社会把文化艺术同一切事物都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西方艺术始终停留在技与艺的科学层面,追求的只是人类个性的表达,因物质是变化的不真实的,故西方艺术拥有无数个主义和无数种理论,没有一个自我的标准和要求,只有技艺和个性的取悦。同时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文化艺术无法改变其唯商品性属命,商品性的特点是实用性、价值性和可交易性,商业化的特点是唯利性、目的性和自由性,以及推广过程中具有的广告性、品牌性和投机性等多种意识特征。因此西方文化艺术没有标准只有价值,一切都由市场来定位,如图书看畅销,影视看票房,建筑看造价,绘画看拍卖等等,至于品牌就看商业包装性的评论和评奖了。因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所以西方艺术可以把任何事物都看为艺术品,平面的、立体的、空间的、时空的、语言的、思维的和行为的,同时任何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可以在画布上任意的涂抹和发泄,可以在大街上随意的裸体行走,可以把隐秘的私欲晒在屏幕上,一切都可以在自由中任性,只要刺激眼球。
 
 
  中华社会是一个精神社会,从哲学上认定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是消亡的,精神则可永驻。一个人生命可以结束,肉体可以无存,但精神可以与天地同在。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灵魂的精神食粮,不仅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有自身的标准和独立的尊严。中华文化数千年来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探索和研究,立天地之大道,求社会之永恒,以人为本,是天人合一的大文化。历史以来中华文化“视金钱如粪土” “不为五斗米折腰”,矢志不渝坚守“道”的理念。“文以载道”“画以载道”,“道”亦是“真善美”的化身,“真”是事物之本原之本质;“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美”是积极向上的事物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本质。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中华艺术并非承载于艺和技之上,对人类个性的探索之外,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即“厚德载物”。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的书画家大都不是艺人,更不是匠人,而是博才多学的文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以德修身,书画家只讲品论格,绝不追名逐利。古时卖字画是一件非常丢人之事,除非生活所迫穷途末路。若有好求者实怀敬重之心,则可相赠相送,常有施以银两之事,也是好求之人心诚之奉敬,相互间都是对文化的敬仰和感恩。
 
 
  展览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形式,民国早期传入中国,最先主要是便于艺术家们的学术交流。近30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开发,文化艺术亦全面步入市场,各类展馆雨后春笋般兴起,展览如火如荼,大的小的如繁星般纷呈,可原本庄严的艺术展览却成了商业庆典,花篮遍地锣鼓喧天,走进展厅则如逛超市地摊一样。什么“画家靠展览,作品看获奖”、“艺术优与劣,市场来鉴别”、“画家好不好,看价位多少”等等竟成社会之共识。艺术的灵魂在坍塌,文化的尊严在丢失。艺术品可以成商品,文化岂能被商业?自古以来文化既是精神的领地又是道德的高地,是用来敬仰和膜拜的,岂能以展览、价格和奖项为追求和量判?这些年我们办了多少展览、炒了多少高价、颁了多少奖项,成就过谁?一个卢浮宫不知道让多少中国画家人财两空;一堆废品不知让多少藏家倾家荡产血本无偿;想想当年一个斯德哥尔摩先后向前苏联颁发了5个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是前苏联社会意识崩溃国家灭亡。
 
 
  高尚与卑贱、天使与魔鬼往往都是一墙之隔,一切事物都是在于一个度的把握,面对时代的商业大潮,也许是机遇也许是毁灭。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其理论依然根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策展人作为时代文化领域新兴的职业人,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传播者、管理和经营者,更应该是文化艺术的研究者、探索者和捍卫者。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昌盛,社会要进步,作为社会精神食粮的文化艺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取向,中华文化古来海纳百川包罗万有,自然有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和大浪淘沙的过程。策展人无论是一个职业人还是一个艺术人,首先都应该是一个虔诚的文化人,秉承传统的文化精神,弘扬民族自身,尽心尽力做好时代策展工作,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应有力量。(2016年1月9日于武昌东湖)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陈迪和 策展 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943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