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所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就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性,这是其它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因此,我们研究玉文化,必须将玉器作为玉文化的物化形态,把学习和研究玉器的活动,纳入到中国玉文化体系之中,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探讨研究中国玉文化,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内容:玉器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产生原因、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所拥有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代表性意义。
中国玉器灿烂辉煌地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程,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产生并形成了世界上精美无比、诡橘神秘、独树一帜的玉文化,证明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所占的独特与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南阳人发挥聪明才智,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利用独山玉资源,为中华民族文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以独玉为主的玉石开采、雕刻,历史久远,技艺精湛,驰名中外,在中国玉文化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表明,南阳黄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独山玉铲、斧、刀、镰等,说明这里勤劳智慧的古人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利用和雕琢独山玉了,玉文化开始萌芽并初步繁荣起来,这一个旷古未有的事业开创了玉文化的先河,为中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玉器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汉代玉器风格上着重于形式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散发出安定、快乐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趣,成为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建立和精品荟萃的代表,标志着中国玉文化史上第四次高峰。
一 、南阳玉文化的历史轨迹
早在距今四、五百万年的更新世中期,中国猿人南召直立人就生活繁衍于白河上游、伏牛山南麓,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时代文明。白河上流南召县云阳镇小空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晚期智人“小空山人”的存在,以及白河---中国中原地区母亲河的地位。生活于南阳市黄山的先民们盖房葺屋,并用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工具,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尔后的十里庙遗址,则证明了南阳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西周中晚期,宣王命召伯虎为申伯于谢地建“邑”,即构筑一般城市,揭开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新的一页。
由是可以说,南阳是沿着白河,由中国独山玉雕“第一村”(黄山遗址)——“夏人之居(十里庙遗址下层)”——殷商故址(十里庙遗址中、上层)——谢国故址(十里庙遗址上层)——申国故址(南阳元、明、清府城)发展而来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石之美者独山玉
独山距南阳市东北约10km,因“一山突出,单椒杰立”而谓之,海拔367.8m,山体呈椭园状,似卧牛,盛产我国独有的美玉——独山玉。
独山玉为我国的四大名玉之一,是我国独有的玉种。独山玉色泽艳丽,多彩丰姿,以白、绿、绛、红、黑等色为主,常以2-3种基本色组成多彩玉,构成8大类、120多个品种,以多色组合、配置和谐为其独有特性,是国内外其它玉石不能比拟的。独山玉中状如凝脂之透水白玉堪与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媲美,翠绿泛光的天蓝玉犹如缅甸玻璃地祖母绿翡翠之丽,因而被法国学者誉为“南阳翡翠”,苏联学者称为翡翠矿床。独山玉质地细腻,玻璃―油脂光泽,硬度极高(>6.5度),加工性能良好,颜色几千年不变,是我国及世界上具有独特性、稀有性的品质高贵之玉石。
独山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崭露曙光,到夏商周已呈繁荣,至秦汉唐宋元明清独领风骚。在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独山玉玉铲、玉凿等,距今约7000年,安阳殷墟出土的玉器中,也有相当数量的独山玉,至今独山上还有千余个古代采玉的矿坑,现代独山玉仍形成规模开采。自古至今展示了独山玉万般灵性、厚博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第二大名玉”,在璀璨夺目的中华玉文化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南阳盆地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雕刻、经营历史悠久,举国著称,因而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千百年来,南阳人发挥聪明才智,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利用玉石资源,为中华民族文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以独玉为主的玉石开采、雕刻,历史久远,技艺精湛,驰名中外,素有“东方艺术”之称,在中国古玉业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研究南阳古玉业的发展里程,探索其兴衰的规律,对于弘扬中华玉文化精髓,拓展南阳玉文化氛围,带动南阳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石器时代独山玉文化的独特地位
从旧石器时代的“南召猿人”遗址可以看出,远在四、五十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处于南北过渡带的南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打制的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本区域的山麓岩石、河滩砾石、燧石和岩浆岩等。尽管当时人们尚无地质科学知识,然而对水晶、蛋白石等宝玉石已开始利用了。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美术工艺品如石珠、石坠等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原始人开始掌握玉器的选材、雕刻、研磨等工艺过程,且品种和类型不断增多,但选用的原料及加工工艺都欠科学。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先民们在南阳盆地广大地区的生活十分活跃,南阳市近百处的古文化遗存就可窥见一斑。1958年以来,经过国家、省、市、县文物工作者试掘和发掘的遗址有黄山、下王岗、大张庄、八里岗等十余处。1976年文物普查时,在镇平县城郊乡王庄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独玉铲一件,此玉铲长26.5㎝、上宽5.7㎝、下宽8.5㎝,最厚1.0㎝,上部有圆孔,下有弧形刃,弧长10㎝,刃处仅厚0.3㎝。另外,在新野县凤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二件独玉铲,时代为仰韶文化中期。一件长18㎝、宽11.3㎝、厚0.7㎝,另一件长17.5㎝、宽13.3㎝、厚1.0㎝,两件玉铲均为黑花独玉③。
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表明,今南阳地区白河、唐河、湍河、丹江流域及淮河上游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裴李岗、仰韶、屈家岭、龙山时期文化遗址。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的独山玉文化调查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南阳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编年和诸文化谱系;同时新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独山玉器,器形有斧、铲、凿、镰、刀、镞等,其质地分属于青、绿、墨、白、绿白、黑白、酱黄和花斑独山玉,从而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独山玉大地。生活在南阳各遗址的先民们,用独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其它生产活动,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蒙昧”和“野蛮”的面貌,创造了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和多姿多彩的独山玉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独山玉器的辉煌巅峰
1、惊天地泣鬼神的宝玉——和氏璧
2008年新春之际,央视四套《走遍中国·走进南阳》之《探寻和氏璧》的播出,将中国玉文化最高最圣洁的“和氏璧”与我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联系在一起,使其戴上了富丽堂皇的桂冠,独山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首先,发现和氏璧的卞和是楚国人,所寻宝物和氏璧当在楚国,独山玉早在7000年前就已被先民们开发利用了,卞和发现独山玉之和氏璧当在情理之中;第二,当时疆界森严,卞和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出楚国寻宝,目前所知,当时楚国的疆域除了独山玉之外,尚无知名的宝玉被开发利用。所以卞和得独山玉可能性最大;第三,卞和将发现的玉献给先后献给两位楚王而未被“玉人”认出,说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独山玉主要矿物是斜长石,极易风化成高岭石而成“璞”。第四,前辈所言和氏璧“正而视之色碧,侧面视之色白”,在独山玉也有表现。独山玉往往是由色带产出,正面看(纵面)若是绿色,侧面看(横面)则可出现绿色、白色等,且绿、白色是独山玉中之上品玉质,“正绿、侧白”问题则迎刃而解;另外,卞和一定是个识玉高手,说明他是一个经常与玉打交道的采玉或琢玉之人,而南阳市特别是镇平县自古以来就是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识玉也就理所当然了。
2、辉煌巅峰――渎山大玉海
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在其广庭的苍松翠柏环抱之中,耸立着一座汉白玉攒尖顶方亭,其内卧置一庞然大物,它便是“渎山大玉海”。 是元代盛世在文化艺术上的体现和玉雕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琢玉工艺史上的一件巨型玉雕独一无二的极品、神品。
“渎山大玉海”又名大玉瓮、酒海,是我国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最早、重量最大的巨型玉雕,距今已有730余年,“渎山大玉海”高0.7m,口径1.82m,重约3500kg。形同玉池,犹海量之大,可储酒30余石。
现存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 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全器为椭圆形,周身雕刻海中生活的奇异珍物,构思巧异,结构新颖,精工细琢,巧夺天工,雕琢出形态厚重,格调雄浑浩大、粗犷豪雄、端重古朴,风格浪漫壮丽的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玉器。世祖敕令置所并载于正史,这在玉器史上绝无仅有,可见“玉海”意义之重大。在传世至今的十数万件玉器之中,它是惟一一件可以辨认的蒙古时期的玉器,是极为难得的蒙古汗玉器巨制杰作、国之重宝,确为盖世无双的蒙古玉器鉴定标准器,开创了我国大型玉雕的崭新领域,是一件有着纪念意义的艺术珍品和历史重器,在我国玉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南阳汉代玉器的特点分析
玉双凤出廓环 西汉时期, 高7.2、宽8.3、厚0.4厘米, 南阳市拆迁安置办公室M164出土。白玉,质润微透。受沁呈黄白色。环两面皆饰谷纹。廓外上琢“山”字凸饰,凸饰中间钻一穿。左右出廓各一凤。凤高冠、勾喙、长尾。
玉剑珌 西汉时期,高5.8、宽3.5、厚0.2---1.4厘米,南阳市拆迁安置办公室M208出土。青玉,质润微透.有灰白色沁斑。平面为凹腰梯形.一面饰龙纹,怒目,角后披,屈体,卷尾。尾饰纹丝纹.。一面饰变形去纹.纵钻一深0.9厘米的浅孔。
杨差玉印 西汉时期,高2.2、宽1.9、高1.75厘米,南阳市拆迁安置办公室M76出土。青白玉,有灰白色沁斑。上为覆斗形,下呈长方体,桥形纽。印面阴刻“杨差”二字。
路人玉印 西汉时期,高2.1、长2.15、宽2.1厘米,南阳川仪器厂M27出土,青白玉.上为覆斗形,下为方形。印面白文”路人”二字。
玉剑首 西汉时期,高6.55、厚1.45厘米,南阳市百里奚M1出土。青白玉,湿润微透。有暗红色沁斑。圆形。首端纹饰分两区。内区中心为一四角星,外饰去纹。外区饰谷纹。内面饰两个同心圆凹弦纹。
玉剑格 西汉时期,长6.05、宽2.55、厚0.5——2.2厘米,南阳市百里奚M1出土。白玉,润泽细腻.有褐色、紫色沁斑。两面纹饰相同。为獠牙外露、阔鼻、瞠目的兽面纹。中钻一直径0.75厘米的圆孔。
玉剑璲 西汉时期,长4.4、宽2.05、厚1.5厘米,南阳市百里奚M1出土。白玉,湿润细腻,有紫色沁斑。正面饰浮雕龙纹,圆形目,广眉,有角,屈体,卷尾,前肢上扬,后肢奋力,作升腾状。原为玉剑璲,后改为剑珌使用。
玉鹰 石家河文化时期,残高6.5、残宽6.8、厚0.7厘米,南阳市麒麟岗M8西汉墓出土。白玉,表面多黑漆古和灰白色沁斑。正面用减地阳线法雕一立姿展翅状鹰纹。左翼上部有尖状凸起,关有三条豆芽状的翎纹。右翼仅存上端尖突少部。胸部饰“山”字形纹、去纹。下垂鸟尾。尾侧有粗壮有力的左腿及如勾的脚爪,头部、左足残缺。颈部二穿似后人所为。背面光素。
玉璧 西汉时期,直径17.1 、好径6、厚0.2厘米,南阳市烟草公司M24出土青白玉。有灰白色沁斑。两面,纹饰雷同。中部以一周綯索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饰兽面纹、去纹,内区饰薄纹。
玉璧 西汉时期,直径14.15 、好径4.4、厚0.2厘米,南阳市烟草公司M24出土。青玉,微透。大部分受沁呈褐色和灰白色。两面均饰谷纹。
玉舞人 西汉时期,左:高3.7、宽2.05、厚0.25厘米,右:高3.45、宽2、厚0.25厘米,南阳市烟草公司M24出土。两件纹饰、质地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均青白色,色润微透。器表受沁呈鸡骨白。两面饰纹,皆刻一舞人。舞人弯腰屈肢,挥长袖,婆婆娑起舞。头顶钻一弧形孔,腋、足部各一孔。
玉蝉 西汉时期,长6、宽2.55、厚0.75厘米,南阳市十里庙砖瓦厂M8出土,透闪石类玉,青色,湿润微透。一半受沁呈乳白色。两面饰纹。凸睛双翅。刀法简洁,线条疏朗。
辟邪 西汉时期,长3.35、宽1.95、厚2.05厘米,天冠集团滨河住宅小区M26出土。黑色。圆雕。卧姿。虎形头,耳较长,身团屈,长尾。应为传说中的神兽辟邪。造型生动,形象传神。
金缕玉衣 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发掘永城市芒砀山汉墓群时,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全长一点八二米,由纯金线将二千五百八十块玉片编缀成形,分为脸盖、头罩、上衣、袖筒、手套、裤筒、鞋套等七部分。与其他完整的弯玉板做成,膝盖上还刻出了两眼和嘴的轮廓。材料全部选用优质新疆和田玉,虽历经数千年,玉片仍晶莹剔透。这是在中国第四次发现金缕玉衣。
三、南阳汉代玉文化的内涵和地位
汉玉器在传统基础上继续提高完善,品种更加多样化,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其中葬玉和陈设玉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的特色和雕刻艺术水平,在中外玉器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以至于中国玉器有“汉玉”之称。这时候玉器的功用性开始向多方向发展,其中玉器的风俗性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至东汉以后,其使用价值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玉器由浓重的政治化、等级化开始向世俗化转化,从汉代以后,玉器的功用性主要向观赏、陈设以及实用器方向发展。
汉代玉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玉器艺术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的兼容,总体上延续战国玉器的特征,但在创新上又达到新高峰,展现一派精彩纷呈的新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公元前292年,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宛。宛成为南北接壤的中间地带,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工商业逐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西汉时期,南阳不仅有发达的工商业,而且还有宽阔宏伟的城垣,被列为全国五大城市之一。东汉时期,宛居京都洛阳之南,号称“南都”,光武帝刘秀又出生于此都,复被誉为“帝乡”。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当时宛城以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工商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的宛城,与东汉都洛阳并为全国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市。
社会的繁荣,促进了玉业的发展。秦开创了树碑立传之风,石刻事业迅速发展,玉石、彩石及砚石资源得以广泛开发利用。秦相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耳,阿缟之衣,绵绣之饰;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这里说的是女子们饰簪是用宛珠镶制的,还用宛玉制成珠玑耳环佩戴。“饰后宫,充下臣,娱心意,悦耳目”。然而,到目前为止,此时期玉业资料不详,故无从论及。
东汉时期,宛居京都洛阳之南,号称“南都”,光武帝刘秀又出生于此都,复被誉为“帝乡”。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东汉时期,宛城以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工商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的宛城,与东汉都洛阳并为全国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市。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的国家,社会开始繁荣,玉业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秦开创了树碑立传之风,石刻事业迅速发展,玉石、彩石及砚石资源得以广泛开发利用。秦相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耳,阿缟之衣,绵绣之饰;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这里说的是女子们饰簪是用宛珠镶制的,还用宛玉制成珠玑耳环佩戴。“宛珠”一谓南阳玉做的珠子,一谓南阳玉工们做的玉珠,“饰后宫,充下臣,娱心意,悦耳目”。
汉代,继承并发展了这国的琢玉技术,对玉石特别是对独山玉利用有了更大发展,表明汉代独山玉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就玉器而论,汉代饰用玉器的雕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一大特色。同时,宫廷玉器在汉代玉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包括各种佩玉,而且所有宫廷显赫处多用玉石装饰。相传汉武帝年间用玉最丰,张衡《四愁》诗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全诗以“美人”比贤明的君主和清明的朝政,代表作者的理想,以美人赠我“金错刀”、“琴琅玕”等,比喻自己时刻不忘朝廷君主的恩德;以我欲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比喻自己向朝廷奉献治国安邦的忠城和韬略。诗中重章叠咏的表现手法,藉以突出主题,反复用珠玉咏叹,加重抒情气氛。同时也表明东汉时期宛城独山玉的开发,玉雕加工、玉器交易等玉业十分兴旺。全诗酣畅淋漓,真切动人,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传汉武帝年间用玉最丰,张衡《四愁》诗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诗中反复用珠玉咏叹,加重抒情气氛,同时也彰显当时玉文化地位崇高,玉业兴旺发达。
据《汉书》记载,当时南阳的独山称为“玉山”。现独山脚下的沙岗店村,相传在汉代叫“玉街寺”,是加工、销售独玉及其工艺品的地方,后毁于三国战乱。当时这里家家采玉,人人雕琢,男采女磨,就地开掘加工,宛城客商往来如梭,非常热闹繁荣,治玉之人,达千人之多。《神农本草经》记载,秦汉时期独玉还成为药用矿物,入药治疗多种疾病。
东汉时期主要用于垒砌墓葬的画像石(砖)也是一种颇具价值的石刻艺术。著名的南阳汉画石,画像多采用单线阴刻或阳刻技法,内容丰富。汉代不但石刻发达,墓碑盛行,而且宫殿、石室、石阙也逐渐兴起,如洛阳的白马寺、嵩山的少林寺和中岳庙,以及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等属之。
三国、西晋、南北朝,整个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亦发展迟缓,出土玉器极少,独玉虽被开采利用,但发展记录不详,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有:“南阳有豫山……山山出碧玉”。由于当时人们不爱好琢玉,而盛行食玉,认为“玉亦仙药”,“服玉者,寿如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练丹服食之风影响下,觅玉、食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从南阳出土的众多玉器中可以窥视出,奴隶社会盛行玉器,这是当时人们的用玉道德观之故。“古之君子必佩玉”等圣洁高尚之美好词汇,说明了是用玉来象征伦理观念中的高尚品德。这种思想逐步发展成信仰玉和用玉的一整套制度,使玉这种美石,成为民族的象征和崇奉的国宝,尤其经过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宣扬、推崇、理论化,更加使玉文化有了旺盛生命力。同时,南阳玉工们留下的众多精美玉器成为中国玉文化史上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代,对玉石资源特别是对独玉的认识和利用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表明汉代独玉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就玉器而论,汉代饰用玉器的雕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一大特色。同时,宫廷玉器在汉代玉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包括各种佩玉,而且所有宫廷显赫处多用玉石装饰。
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今南阳市宛城区石桥镇夏村人)在著名的《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锴,赤垩流黄,绿碧紫英……,”“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羞琅玕,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可见,在汉代,独玉的开采就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雕刻工艺亦精巧绝纶,杯盘碗盏,圆的、方的、盛上佳肴美味以待远朋嘉宾。
南阳汉画石及整个汉代石刻所用的原料多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等,其情景构图精致,刀法娴熟,技艺之精湛为世所罕见。它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浮雕艺术,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及石刻艺术极为难得的珍品,成为中国巨大的艺术宝库,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