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生成新雅的素描作品
素描是一种“在路上”的绘画。与油画材料相比,铅笔和木炭等材料有着更随意和即兴的特质,开放性很强,易于上手。无论是强调线条还是明暗,强调书写还是刻画,素描的形态是多样的。
周胤辰
说到素描,许多人对它的印象来自于铅笔画的人像或风景静物。由于现有的高考制度,使大部分参与过艺术联考的人产生素描就是头像写生的联想。学习绘画,素描是基础!这一概念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普遍的定义。排除色彩关系的干扰,建立整体观察以及处理空间的能力,着重关注对象的造型以及黑白灰关系,这是素描成为学习绘画入门工具的理由。只不过比较可惜的是,造型和黑白灰关系相比,后者显然更加符合考试中对于效果的需要。
素描,从字面理解,可以是素色的描绘,也可以是朴素的描画。其中的“素”字既有颜色上的概括,也有绘画语言上的表达,它体现的是单纯和质朴的倾向。
素描是一种绘画,也是一种“在路上”的绘画。与油画材料相比,铅笔和木炭等材料有着更随意和即兴的特质,开放性很强,易于上手。无论是强调线条还是明暗,强调书写还是刻画,素描的形态是多样的。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很多艺术家都借助素描来完成一些大型创作的素材搜集和创作构思,许多优秀的素描作品都出自于艺术家在创作阶段的自我研究。在达·芬奇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素材和局部的速写,有些手稿上强调人的动态和造型,有些则关注于细节研究,有些是精细的肌肉解剖……。这些“在路上”的手稿显然是一些油画的初稿或是细节研究的局部,虽然“未完成”,但艺术家的研究思考和创作方式被记录下来,并对其后的油画创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线条、明暗、节奏所组成的手稿也成为了经典。
而现阶段以“基础”为目的的素描,却走向了某个误区。单一化的方向、讲求效果的考试要求都使素描变了味:对造型的本质要求隐没于强调黑白灰的 “效果”上。而以画照片替代了写生这种方式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思维和意识也弱化了。许多人一旦脱离了“基础”模式,面对素描或是创作便会一下子无所适从。他们所掌握的塑造能力、黑白灰关系、线条排列在真正面对自己的画面时,成为了一盘散沙。而另外一些“基础好”的人因为过于着迷形式化的素描技巧后,反而对创作提不起精神。这样的素描“基础”其实是背离了这一画种的初衷。
在不久前的课堂中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堂课的主题是以教室为范围完成一件静物素描作业。印象很深的是唯一的日本留学生的作品。在其他同学还在试图摆置常规静物时,她选择了教室带有天窗的一角。那张作品的构图简洁而现代。在画面处理上,不像平时常规的用线排列,她几乎是用“磨”的方式处理了明暗关系,整件作品以大块面分割为主,整体平衡又有张力,安静而又深邃。这件作品在全班显得特别而突出。从考试素描的基础来看,没有高考经验的日本留学生远未甚于她的同班同学。但面对更为自主的创作类素描作业,她显然更有想法和实验性。在画的过程中熟悉材料的特性,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予以表达。面对基础、素描和创作,这其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随着艺术史的推进,素描的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塞尚、凡·高、席勒、莫兰迪、毕加索、巴尔蒂斯……几乎每一个艺术家都会留下几件素描精品,其中相当部分来源于艺术家的素材积累和创作小稿。然而,面对巨大的图片信息和电脑制图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的创作习惯和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素描所承载的草图和草稿的意义正在逐步地削弱。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构思逐渐以photoshop制作和照片资料替代了小稿。诸如图伊曼斯、里希特等重要的当代艺术家鲜少有素描作品问世。而另一方面,加西亚·洛佩斯、弗洛伊德、阿里卡等艺术家的素描却显示出不亚于油画的艺术价值。无论在材质的应用、绘画语 言的探索乃至精神意识上都实现了完整的表达。洛佩斯那些描绘室内景观的素描作品光从尺幅上就迥异于手稿类的作品,对铅笔特性的了解与高超的造型和画面虚实处理能力相结合,营造出带有些许魔幻的现实空间。在此,当代素描已不甘于附属品的位置,多种媒介的杂交使绘画种类的边界开始模糊,以何种媒介入画早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思想的力量和绘画语言的表达。对素描而言,以创作的心态思考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利用不同材质的特性和观念的引入,为当代素描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素描不再是“基础”的定义,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
(作者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