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剑柄上的凹槽是做什么用的
http://www.socang.com   2015-09-21 15:12   来源:杭州日报

战国嵌绿松石格青铜剑(二级文物)尺寸:长57厘米,最宽处6厘米(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中国的青铜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5世纪的早商时期,最初为短剑,长度在二三十厘米左右。对其起源有多种推测,有学者认为是脱胎于铜矛头,也有观点把早期青铜剑中的重要种类——青铜匕首认作是青铜短刀的继承者。但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大约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晚期,吴越地区在青铜剑的铸造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再加上中原的主要作战方式从车战转为步战,就推动了中国青铜剑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涌现了一批传世名剑。

  这把收藏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的战国嵌绿松石格青铜剑,具有当时代青铜剑的一些典型特征。此剑中间起脊,两从宽阔,双刃呈弧形,在近锋处收狭。剑格作倒凹字形,两面铸有兽面纹饰,并镶嵌绿松石。剑茎为实心圆柱形,茎上有双箍,每箍上铸有数道纤细的凹槽,凹槽原镶嵌绿松石,现多数已脱落。剑首呈圆形,铸成边缘凸起的多圈同心圆状。有学者研究,此类剑茎上的箍作用在于分隔手指。

  关于此类剑的铸造工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新泰市博物馆三家文博科研单位,曾联合对山东新泰周家庄出土的3把带同心圆纹剑首的青铜剑进行仪器分析,基本探明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工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其中一把编号为M1:55的青铜剑,判明属于战国早期,其年代和形制皆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的这件青铜剑藏品非常相似,可以就铸造方式进行类比。经X射线探伤检测及CT检测,判断M1:55青铜剑采用了3段式分铸铸接法,即分别先将剑首和带有剑内茎的剑身铸造成形,然后将它们各自嵌入剑外茎范中铸接成一体。这种分铸法使青铜剑的制作过程更为简便,体现了古代技术的发展情况。刀剪剑博物馆的青铜剑因其年代、形制都与M1:55非常接近,所以推测其应也采用了相似的分铸铸接法,具体结论还有待科学仪器进一步检测。

  这把青铜剑从外观来看,已经遍布绿锈,只在剑锋附近露出约占剑身四分之一的“肌体”。此剑上的锈蚀按颜色来判断,主要成分应是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这两种锈蚀的颜色呈淡绿、绿至墨绿色,属于有害锈,是“青铜病”的始作俑者。如果青铜器出土前的埋藏条件或其他保存环境不理想,就易产生这两类会对青铜本体造成损害的粉状锈。

  这就给气候湿润的南方地区的青铜器收藏、保存带来了挑战。相信随着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进步,这把青铜剑有朝一日能够恢复“一剑定乾坤”的英雄本色。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862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