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墩——古代最具个性化的坐具
http://www.socang.com   2015-01-06 16:05   来源:家具中国

  绣墩,又名鼓墩或坐墩,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常用及最富有个性的坐具。

  绣墩,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因其有鼓形,故又称其“鼓墩”。墩与凳同义。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其造型也多种多样。今天我们从传世的唐宋时期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文人雅士坐于绣墩之上的场景:围桌畅饮,谈笑风生,挥毫泼墨,怡情自乐。可见,绣墩一直是古人的居家必备坐具。大多数时候在与相知甚笃的友人交往的非正式场合中使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母与湘云、宝钗、林黛玉等众姐妹在大观园里品酒呤诗,“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鱼。”可见,绣墩是一种无靠背坐具,无须依靠,哪里需要就放哪里,十分方便。

  据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到了唐代,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做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经宋代的沿袭,至明清,绣墩已成为一种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

  绣墩座面的形式多样,除圆形以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分,开光是指墩腰上尚有较大通透的光洞。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绣墩圈雕花精致:海棠、竹节、藤蔓栩栩如生,极富艺术感染力。

  绣墩在明清两代较前代有所发展,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但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进入清代,绣墩除在造型上较明代为瘦而显秀雅外,还从传统圆形造型上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形式。

  明清以来采用

  紫檀木制成的绣墩,长期以来被视为极珍贵的文物,紫檀绣墩的较早形成是器身开光,两端小中间略大,吸收了古代花鼓的特点,在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出象征鼓钉的钉帽,既美观又简朴。

  现在民间遗存的红木坐墩大多为圆式,个别也有方形的。绣墩在明清家具制作三大流派“苏作”、“京作”和“广作”中都有制作,“京作”紫檀、花梨雕花绣墩尤其受到收藏者的青睐。“苏作”绣墩多仿花鼓形成。“京作”绣墩多看重纹饰和雕工,雕刻古代铜器花纹是“京作”的特点。明代多雕刻夔龙,螭虎纹;清代的绣墩没有了螭虎纹,但古铜器上的其他纹饰如蟠纹、夔凤纹、兽面纹、雷纹、蝉纹、勾卷纹相继出现。其组成的镂空纹饰,文静典雅,是当时清代绣墩的精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绣墩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868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