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传播中国器物之美
http://www.socang.com   2014-12-29 17: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天波

  就美学而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输出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文本输出,更多是通过器物美学来传播。在形象系列中,类似于《诗经》的叙事知识形象是生活的直接反映,而器物则是生活的最亲密伴侣。由于中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最先接受中国美学思想的载体应当是中国器物。

  欧美文学的重要叙事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享有漆艺文化的国度。在中西贸易史上,丝绸贸易一直备受中西文化学者关注,但对于丝路上的另一类文化使者——漆器关注甚少。实际上,漆器确乎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泽被东西的见证。中国古代漆器空灵而生动的结构造型、飘逸而神奇的图案叙事、丰富而鲜明的色彩构成、实用而唯美的价值诉求等,具备了中国美学思想特质。

  丝路漆器的传播是中国审美文化及美学思想的传播。13世纪,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描述蒙古部落首领大汗奢华的鎏金漆柱御苑,那或许是西方人首次在文学叙事中了解到中国至美漆艺。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中国的神奇“大漆”,他说:“中国人用这种东西制备一种山达脂(Sandarac)或颜料,他们称之为漆。”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在其 《丝绸之路》中指出:“一般来说,当时中国北部出售茶叶而购入马匹,中国南方出口瓷器、漆器和丝绸,特别是向东南亚国家出口。”17世纪,英国诗人普赖尔对中国漆橱柜之美十分神往,他曾写道:“现在,从东方来了珍宝:一个漆器的橱柜,一些中国的瓷器。假如您拥有这些中国的手工艺品,您就仿佛花了极少的价钱,去北京参观展览会,作了一次廉价旅行。”18世纪30年代,法国神甫杜赫德对中国漆艺也多赞美,在他编撰的《中华帝国通史》中写道:“从这个国家进口的漆器、漂亮的瓷器以及各种工艺优良的丝织品足以证明中国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漆艺成为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叙事对象。

  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法国开始仿制中国漆器,而英国家具设计师汤姆·齐平特则开创了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 “齐平特时代”。一直到20世纪20—30年代欧美“装饰艺术运动”兴起之时,中国漆艺的装饰美学思想还在深刻影响西方。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传播

  古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以贸易往来、传教活动以及互派使节等途径实现的。古代中国漆艺的海外输出至少可以追溯至汉代。在汉代我国漆器与丝织品、黄金、铸铁器具等一起经过海上和陆上丝路传入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西亚和阿拉伯,再经过波斯传入欧洲,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因此被融进欧洲的文化肌体与血脉之中。根据丝路的陆路与海路区分,汉代大体有“西线”、“东线”与“南线”三条向世界输出漆器的路线。

  在西线,漆器流通主要通过丝绸古道。在尼雅遗址,斯坦因和他的同伴们曾发现能让人追索古代居住者生活情况的漆器破片,这些“漆器的破片”显示出中原漆器在西域使用的见证。

  在东线,1916年,日本考古学者在朝鲜旧乐浪郡古墓葬内发现大批汉代铭文漆器。1924年在王盱墓址找到了“五官椽王盱印”、“王盱信印”,以及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铭文漆杯、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铭文神仙龙虎画像漆盘等。神仙龙虎漆画盘描绘极为精美细腻,画盘背面有25个工整的汉隶铭文:“永平十二年蜀郡西工夹纻行三丸治千二百卢氏宜子孙牢。”1933年,在朝鲜又发现王光墓和彩箧冢,后者因出土有以孝子为题材的人物彩绘漆箧而闻名。这些精美的漆器是汉代官员赴任时从内地带到乐浪的。另外,日本的弥生时代(前300—300)正好是中国秦汉时期,此时日本受中国大文明的影响,髹漆技术得到了较大提高。从空间路线看,漆器工艺是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当时正是中国漆艺最为鼎盛的时期。

  在南线,中国漆器流通主要在与百越、安南、身毒、暹罗等国之间,并通达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区。汉以来的古滇国是通往缅、印的南“丝绸之路”之要冲。《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后汉书·西域传》曰:“(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里的安息(波斯)与天竺(印度)是中国与欧洲贸易的中转国,中国漆器等商品往往通过南亚与中亚一些国家传入欧洲。

  唐代丝路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美学思想海外传播的又一次跨国 “远征”。《新唐书·地理志》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这七条道路中,有五条为“陆路”,两条为“海路”。现藏韩国湖岩博物馆的“螺钿团花禽兽文镜”便是统一新罗时期的漆器代表,有着典型唐代螺钿镶嵌漆器风格的影响。日本漆器的飞速发展是在奈良时代,其“平脱”技术便是自盛唐时代传入。

  汉唐漆器流通表明中国漆器生产与销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国际漆艺文化史上秉承审美文化输出,使汉唐物质文化的实用哲学、生活美学与宗教美学思想得到传播。

  17—18世纪的中国漆艺与洛可可风格

  明清时期,中国漆艺美学思想的欧洲输出达到极盛。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之“Chinoiserie”词条,所谓“中国风格”,即“指17—18世纪流行于室内、家具、陶瓷、纺织品、园林设计领域的一种西方风格,是欧洲对中国风格的想象性诠释”。欧洲的“洛可可”(Rococo)原意就是“贝壳装饰”,与中国的螺钿漆器装饰的意思相当。在17世纪,词语“decorate”,即泛指装饰艺术,并有“油漆”之含义。在17—18世纪间,通过海上贸易或传教士等途径,中国的漆器也与瓷器同时涌入了欧洲,在路易十四时代,漆器仍被视作一种奢侈品。中国的漆器装饰图案对西方的建筑、家具、绘画甚至消费模式与审美标准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英国人赫德逊在《欧洲与中国》一书中十分形象地写到:“中国艺术在欧洲的影响成为一股潮流,骤然涌来,又骤然退去,洪流所至足以使洛可可风格这艘狂幻的巨船直入欧洲情趣内港。”美国托马斯·芒罗也曾在《东方美学》中表示,“洛可可艺术”乃是“中国风格的法国艺术品”。中国漆器在法国宫廷最受欢迎,特别是在路易十四时代,中国漆器被视为一种特殊而罕有的珍贵物品。

  总之,关于中国漆艺传播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文化与美学要义:第一,从输出方式看,古代中国美学思想是通过器物美学思想向外传播的;第二,从输出契机看,古代漆艺特有的艺术秉性散发出中国古典美学奢华的思想;第三,从输出表征看,漆艺引领我们向美学社会学迈进,其被发现或未被阐释的审美知识已然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 “社会转述者”;第四,从输出价值看,丝绸之路上的漆艺交流史实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跨国传播史,它见证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漆艺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794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