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印谱序
http://www.socang.com   2014-12-27 16:14   来源:中国收藏网

  我自少即喜篆刻,犹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化大革命」兴起,中学辍课,诸生赋闲「闹革命」,高年级某学长则送我两把刻刀、一副刻印木夹架及十数方寿山石章,指导我篆印设计与运刀刻字之法,当时略获启蒙,乐此不疲。稍后阅览《说文解字》、《六书通》、《汉印分韵》诸书,又偶读几位前修印谱,于篆籀字体,治印旨趣,乃得初步感悟,数年间所瑑印章达近百方,友人颇称之,私心亦或沾沾自喜焉。
  未几,「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我有幸考取福建三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越一载有奇,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硏究生,随国学宗师六庵先生治《易》及先秦两汉文学。自斯以降,学业繁重,迄1982年毕业留校任先生助手,恭承先生厚望,策我以「名山事业」,遂专心探硏旧籍,尤用力于《易》,而前所喜好之篆刻即无暇分心为之。在此期间,有缘攀识了闽都潘主兰、林萱孙、周哲文、丁文波、林健诸篆刻大家,既观摩其佳作,反视己之陋品,真不啻天壤之别,于是更不敢轻涉此道,至今已三十年未曾操刀矣。尽管如是,少时对篆刻的喜好与追求,恍如美妙的旧梦时时萦绕我心,每览优秀的篆刻作品,总令我遐情激越,心向往之。
  去岁癸巳初冬,青田朱荣欢先生偕石艺雕刻家莅榕辱访,谓欲精选百方青田石章,诚请百位篆刻名家,编刻《易经印谱》以公诸同好,并敦嘱我从《周易》经传中裒取百句名言,以备篆刻创作之需。我闻毕大喜,以为此举既可广敷往古圣人的精辟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又可推美历代相承的篆刻艺术,促进美学教育。于是欣然承允,即依《周易》上下经六十四卦及《系辞》以下诸传之次,拟出名句一百条,邮奉印谱编辑组。又经往复切磋硏寻,乃确定文本,付诸创作。使我颇感惊讶者,编辑组的工作效率竟如此神速!仅九阅月,朱先生已将排定的书稿清样寄来:百方佳石,百家精篆,百句箴言,可谓琳琅满目,交相辉映。赏读之下,令人宛若陶冶于哲理与艺术的殿堂,乐曷如之?今蒙主编谆恳命序,我虽浅陋乏学,又何敢辞?
  尝闻《易》道广大,理义精深,故冠于群经之首,垂教百代之下。兹编所捃摭《易》语虽仅百条,选词简要,以四言为主,少者二三言,多者五六言,然其所寓哲学理念之深邃,无不足以让人受益终生。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远复」、「穷则变」等,均属千古不刊之至理名言。若此名言,经篆刻家创为印文,或阴字,或阳字,刀锋凌厉回荡,蜿蜒纡徐,堪称风格多样,妙艺纷呈,复配以抒情衍理的精致边款,使古圣的经典之语,披上了艺术的鸿彩,允可赏心悦目。
  又闻青田美石,驰誉天下,夙与寿山冻石媲美争奇,且以清润温濡见称。此书选用的一百方石章,皆产自青田,由雕刻工艺师精心制为章材。论其石质,一一晶莹剔透,蕴彩涵光,宜属上品。观其雕制工艺,凡印纽之诸端规制,薄意之诸类题材,均显卓越的匠心和超群的创意,兼以诸家边款的配衬烘托,遂使孕化于亿万年天地之灵气的大自然遗产,呈示出人类艺术文明的晖光,实堪传世而永宝之也。
  诚然,一部成功的印谱,构成元素是多方面的。但印面刻治,终属主体。惟治印者,非有坚实的小学根柢,莫能创出佳构,故优秀的篆刻家往往兼具文字学家的素质。不少前辈篆刻大家,谦谨持身,潜心治学,其孜孜不倦地追探汉字源流,钻硏篆刻艺术的精神,値得后人景仰。我曾拜诣过乡先辈林萱孙先生,其诗书画印皆精绝,生前摩刻汉印数千方,运刀出神入化,着有《说文阙字补》等书稿,却谦称己之所好不过「雕虫小技」。我甚欣赏他的一首五律《春夜治印感作》:「雕虫惭小技,好弄岂沽名?我费奔牛力,人疑夜鼠声。三生唯证果,一点亦钟情。成担难充饱,石田笑尚耕。」此诗无疑是先生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学界同道,宜多共鸣。
  我深知,本书的百名篆刻作者,以其精湛的才技,创作出如此让世人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他们的学术功力必是深厚的,其艺术奉献値得人们敬佩。因而,在各界精英的共同努力下,《易经印谱》的出版,承载着当代艺文群体的美好期盼,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文化影响。

                                                                                                                张善文

                                                                                              公元二零一四年八月岁在甲午季夏
                                                                                              写于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硏究所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易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767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