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器窥见财富的本质
http://www.socang.com   2014-08-26 16:03   来源:上海商报

顾铭作品 《家有宝贝》

  《兰亭雅集》提出几个问题:

  玉的价值是怎么产生的?一种既不能吃又不能穿,也不能提高效率的东西,它的价值又是怎么被加到GDP中去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玉文化中得到一些解答。

  玉,是中国为数不多,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然而长时间被统治阶级占有的,中国人都最喜爱的,几乎包含最美好寓意的东西。

  据考古发现,玉雕这门手艺已经存在了8000多年,笔者曾亲眼见过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足以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极为精美的玉雕作品——玉琮以及带有各种雕刻花纹的其他的玉器。

  玉雕产品,曾经不仅是权利的象征(皇帝的玉玺),还是等级的象征。据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载,张居正乡试中举,湖广巡抚顾玺将自己犀角腰带解下来送他,还说,“你将来是要戴玉带的,先委屈你了”,一位二品大员,放下官阶和长辈的架子,称一位16岁的举人为小友,且用玉带来表示张居正前程远大,玉——确实不能简单地用值多少钱来形容,事实证明,顾玺没有看错,27年后张居正便位列内阁大学士,再六年为内阁首揆,位极人臣,成了可以佩戴玉带的人了。

  当然,玉器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成为可交易的商品,今天,也不是只有高官可以佩戴,但是,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玉的推崇,玉,虽然是实物商品,但玉的消费更像是一种精神消费——在很早的时候玉便脱离实用功能而只有象征意义了。

  玉雕作为一个行业,包含原料采集,工艺技法,设计创作等有产业特征,玉文化源远流长妇孺皆知有着广泛的接受程度,更由于玉的价格高昂,玉还与高消费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玉雕行业的景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整体宏观经济的的某些状况,通过对玉雕行业、玉文化的观察可以窥探经济运行的一些原理。

  一,玉的价值

  笔者曾经采访过扬州一位90岁的老先生。他叫汤杰,出生于宝应的书香门第,汤先生的长子曾担任上海气象局局长,现为联合国驻瑞士的气象官员,是典型的书香之家。汤先生告诉我,在他小时候,家中小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家长会给孩子戴一块玉。

  家长为孩子佩玉,乃希望孩子平安成才,长大为国效力。

  这是民国时期,在宝应地区普通的书香之家的用玉习惯,比起帝王的权威、宰相的气度,为学龄小朋友佩戴玉器以表达父母对孩子期望,更接地气。

  玉器的这种需求,再次证明玉器不能简单的用很值钱来形容,他的价值,远不是他的价格可以表示的。

  古语有云:“白璧无价”、“美玉不鬻于市”

  (1)玉器难得

  那么玉的价值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的亲身感受是玉的硬度和材料的稀缺程度。在没有电动工具之前,琢玉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使得玉器获得十分不易。

  自今年初,每逢周六笔者都会到扬州玉雕名家朱逸坤工作室学习基本的玉石雕刻,在朱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下,一件看似简单的青花山水,做了7个月仍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不谈文化,也不谈玉料(成本),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我觉得玉器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非常的硬(玉器难得)。

  我们知道玉石的硬度在(莫氏硬度)7度,虽说有了电动工具,但是想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漂亮的线条仍然很吃力,必须一点一点的磨,如果基本功不过硬,这个动作不仅磨人(枯燥),更累人,一天下来,手会疼的。

  如果没有电动工具呢?

  在今天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陈列着5000年前古人制作的玉琮,其上所呈现的线条仅有头发丝那么细,并排的线条必须借助放大镜才可看清,它们平行排列,粗细均匀,挺拔笔直,即使放在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古人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大的功夫雕刻玉石呢?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据良渚博物院的院长介绍,5000年前铜器还没有出现,只能猜测当时人们用麻绳抹上金刚砂来切割玉石。雕刻的方法则不清楚。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器物,很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作为一种礼器,玉琮是敬地通神用的。也许是人们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促使古人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器物。

  能通神,自然可以辟邪,加工精良则显美感,物以稀为贵,当然体现身份等级的高贵。这大概是玉石被偶然发现又迅速占领通神要道、进而受到世俗权贵追捧而显赫至今的原因吧。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玉取得今天这样的地位之前,它PK掉了其他美丽的石头。沈从文在《古人的文化》这本书中说,“玉的应用,是从石器应用挑选而来,因为难得,很早即转到象征方面去”

  笔者猜想,最初,人们可能觉得玉这块石头比较漂亮,将其带回家,但玉能PK掉众多美丽的石头而独享几千年来高贵的地位,与它的难得大有关系。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光经常说,最近十年出来的好料子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用玉总和。反过来也说明,过去想得到一块玉确实不易,而能将玉石雕刻成图案或某种造型更是困难。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经济学原理。

  抛开玉种的区别,对于抽象的玉来说,硬是其难得的主要原因(这里所说的硬,是相对于5000年前古人的工具来说的。)

  (2)社会精英用品格为其背书

  周王朝后半段,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致力于恢复秩序的孔子,提出了玉有五德的说法,并对用玉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恰和当时社会所要求于一个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称”,所以玉雕又具有一种人格的象征,社会也更加重视玉。

  中国封建体制一直实行的文官体制,君权与绅权共治天下长达2000多年,掌握绅权且人数众多的士大夫阶层宣称自己的德行如玉一般高洁,他们也更喜欢用玉来装饰身体,等于变相为玉背书。

  及至今天,普通民众更将所有的美好寓意都给了玉石。

  这大概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基本逻辑。

  玉的价值就在于贵。

  二,财富是什么?

  (1)玉是少数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占有的物品

  据历史记载,商纣王因人民反抗他的残暴政治,自焚于鹿台,其身裹玉器。说明那个时代统治阶级已经大量使用玉器,至少在殷商时代(3200年前)玉雕器物就显示出它在艺术上已达成熟期(沈从文《中国古玉》)。

  相信纣王以及其后的周王朝统治者获得玉器不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而是专门安排人员采玉、治玉。大量的玉工不事农业而专门为统治阶级琢磨玉器,其基础必须是那些专事农业生产的人能够产生剩余以供养统治阶级和为数众多的玉工。

  虽然奴隶主的玉器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它仍然是其他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生产剩余换来的。

  政治的本质是决定财富如何分配。

  从5000年前的良渚国到3000前的殷代,2000年前的汉代,直到清代,5000年来,玉几乎被统治阶级所垄断,而他们占有的玉器都是用其他行业如农业的劳动剩余换来的。

  所以,玉和粮食同样都是社会财富。

  (2)文明中艺术才是真正的财富,其余皆为成本

  如果更一般地看,玉和中国山水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一切物品价值的实现都取决于是否可以用来交换土地之产出——粮食。

  举一个例子,一个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按照民国时期传统,小孩上学,父母可以选择为其佩玉或者相反。不管佩玉与否,对于小孩上学这件事情来说,似乎都无影响,佩玉不会让小孩变聪明,既不能提高上学的效率。

  出于对孩子的期许,家长给小孩买了一块玉。

  为这块玉买单的一定是家庭的主业——农业。上一年的丰收让这个家庭获得了足够的剩余,可以让他们消费一块玉石。

  这块玉石的价格将被计入本年度GDP中,而这块GDP的真正来源其实是上年的丰收——多产出的大米。

  因此,玉器的价值是一个国家或者家庭额外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玉器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实用性能,却拥有价值的商品形式,其原因如前所述,在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精英已经用自己的威权、品格、情趣为玉器背书(悠久的用玉文化)。

  中国画也具有与玉文化同样的地位。

  我们知道,即使在盛唐时期,中国的平均生产力仍仅能维持一个家庭最基本生活需要,只有宫廷以及显宦可以供养专门的画家和工匠。所以,对于那时的艺术品来说,是集全国之力所生产出来仅供皇室与显宦消费的财富,这些财富今天已经变成中华文化的瑰宝,成为延续文明、记录历史的佐证。

  我们可以把唐帝国所生产的粮食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维持整个帝国除画家和工匠外的人的生存需要,另一部分则供给给画家和治玉的工匠,那么供给画家和工匠的粮食便可以看作是获得唐代书画的直接成本,而想获得画家们所需之粮食,必须有第一部分粮食作为保障,如今1000年多年过去了,诺大的唐帝国仅剩下了那为数不多的书画、玉器和雕塑等等遗物,那么当年整个帝国出产的粮食是否就是如今现存的这些唐代文物的生产成本呢?

  如果成立,那么用财富之母——土地所出产的粮食换来的韩干的《马》、韩滉的《牛》、唐代的玉器便是唐帝国的全部财富。

  我们知道这些名画包括上好的玉器都被皇帝和少数社会上层人物所占有。根据历史上财富分配的规律来看,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财富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那么这些被占有了5000多年的玉器(包括古玉和当代玉雕大师雕刻的玉器),是不是财富?

  笔者以为,玉器、书画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财富,其余皆为成本。玉不是简单的消费品,它在维护道统的士大夫眼中是人格高洁的象征,在普通大众那里则是财富的象征。

  今天这种认识仍然没有改变。

  关于玉器价值的再认识

  7月21日,笔者通过扬州玉器网微信发了一篇名为《玉的经济学原理,从玉器窥见财富的本质》的文章,不少朋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在此想对玉器的价值重新梳理一下。

  在《玉的经济学原理》一文中,我提到的玉器价值实际上是5000年前玉器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从事一项工作而不得不放弃的价值最大的其他工作。比如生产玉器就不得不放弃粮食的生产。在远古时期,劳动力低下,农业生产仅能维持最基本生活,在饥荒之年甚至会遭到饥饿而死的风险,因此,在统治者大量治玉(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必须通过征收更多的粮食来维持,实际上是粮农省吃俭用以支付治玉的成本,这是玉器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

  5000年前,这个机会成本非常巨大,并且所治之玉皆被统治者与神职人员拥有。5000年以降,人们的用玉文化发生了变化,由神玉文化到德玉文化,孔子说玉有五德,与人们对君子人格的要求相一致,到现在玉的吉祥文化,用玉的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增强,越来越像普通大众扩散。

  这个过程中,远古时期玉器高昂的价值通过用玉文化专递到现在。这是玉价值的源头。

  玉器价值的传递,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一致被人们看重,特别是统治阶级对玉的重视。

  第二,稀缺性,玉石产在万里之外的新疆昆仑山,获得不易,另外玉石非常坚硬,在古代,加工玉器非常不易。

  第三, 玉,美丽的石头,这种美丽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

  美丽的石头不止和田玉,但最终玉被世人如此看重,与玉难得,并很快从功能性器物转变为象征性器物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们用其礼敬天地,用它正德正己,用它装饰自己的身体,更装饰自己的灵魂,用它寄托美好寓意,最终,玉,脱离了实物,成为一种美的形式,比如形容一个人或物漂亮叫做“玉人”、“玉树”,但并不一定非要拿块玉放在那里。

  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到玉,可以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千百年来,人们把所有的美好寓意都赋于了玉,使得玉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实物。这是其他美丽的石头所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比如人们说,“锦衣玉食”,但不会说“锦衣田黄食”,所以,玉文化,在中国妇孺皆知,田黄,则非要看到实物才能想到它的美,它的美完全依赖于实物的美。

  纵观5000年来中国人所喜好之器物,可以做到全体中国人都喜欢,都熟悉(玉之美好寓意),都看重,只有玉了。

  这样的群众基础,认知度,导致了前几年玉器市场爆发式的增长,我将在以后的篇幅中着重介绍。

  这里面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从最初的治玉开始,到清王朝的覆灭,直到今天,玉石和玉器都被统治阶级或者社会精英所占有。

  说道统治阶级,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词不好,对这个阶级也有各种意见,这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被统治阶级嘛。但是,统治阶级永远存在,无人能置身事外,所以这里统治阶级是个中性词,仅用以清楚表述问题。

  但是这种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占有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哪些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面对各种商品和服务,您是愿意花10万吃顿饭,还是买一套茶具,还是买一块玉,还是买一幅名人字画?

  无论从长期看,还是当前看,玉都是社会精英所追逐的东西,笔者相信这一现象足可以给很多消费者以参考。

  政治的本质是决定财富如何分配。

  5000年来,掌握财富分配权的统治者总是给自己的篮子中分配几件玉器,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推导出,“玉是财富”这种观点?

  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积累。

  如果一个人开奇瑞,想换辆高档一点的车,如果这个消费升级能够实现,取决于在购买高档汽车之前这个人是否积累了足够多的剩余价值。

  当购买发生时,成交价格将被计入当年的GDP中。同样的道理,购买玉器,玉器的价格也会被计入GDP中。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玉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13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