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雕塑近20年来逐渐告别了从古老的神学时代开始形成的经典原则,回归对现实的关注。今年以来先后在澳大利亚、意大利与法国罗浮宫进行巡展的知名雕塑家许鸿飞认为,中国当代雕塑真正走出国门,作品必须要有共通性和个性,所谓“共通性”就是是否能够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个性就是得有自己真正的特点。
中国当代雕塑和当代艺术在西方不少观众眼中有着模式和刻板的观念,今年以来,随着“胖女”系列雕塑在澳大利亚、意大利与法国的成功巡展,知名雕塑家、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也以其平民化幽默化的雕塑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与普通民众的欢迎。
虽然在悉尼、墨尔本,意大利的西西里和托斯卡纳,均采用城市广场型的户外空间布展,而在法国罗浮宫时因为展出场所的经典性而在罗浮宫地下一层卡鲁斯厅展出,但共通的则是让当地民众陷入一种对中国平民百姓质朴与真诚所带来的欢乐之中。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雕塑告别了从古老的神学时代开始形成的经典原则,回归对现实的关注,这已成为近二十年来中国雕塑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在中国语境下创作的“胖女”雕塑在国际的视野下会有怎样的声音?中国当代雕塑家“走出去”又能给国内的艺术家以怎样的启迪?
佟爱明
(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
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急功近利,很多法国人有时有一种妖魔化的形态。比如法国一家拍卖公司买了一个中国当代画家很多画,后来发现他的画价格下降,于是不断在地铁上打广告,价格上去后又重新卖给中国人。当时我在地铁上看着那张有大头像的当代艺术海报,心里特不舒服。我希望外国人会觉得中国人现在不仅仅是有钱了,依然还是个有文化的民族,而不是土包子开花只会买LV包。
作为策展人,相比其他艺术形式,觉得雕塑的作品能展示当下中国的生活状态。巴黎是艺术之都,观众的眼睛都是很挑剔的,我必须挑选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胖女雕塑,这样才有吸引力。
ORNELLA CASAZZA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
事实上,我一点也不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但这不是问题,胖女雕塑作品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但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当代感,这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在我看来,“胖女”雕塑在技法上有当代意识,但是情怀上依然是古典情怀—这种风格非常独特。
我想“胖女人”是艺术家脑海里的一种场景。看这样的作品,有种剑走偏锋的感觉,再过点就过了,可是艺术家刚好就在那个点上停住了,这是为什么人们看他的雕塑会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的原因。
许鸿飞
(广州雕塑院院长)
中国艺术到底怎么样“走出国门”是个大话题,从我个人的理解看,雕塑其实是最适合走出去的,雕塑是世界性的语言。我求学时期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罗丹的作品在当时在中国广泛传播。罗丹的作品饱含情感,简单的动作里透露出深刻内涵,这对我确实有很大影响。所以我追求的是平民化的雕塑,而不是宏大叙事,我希望这些诙谐的、幽默的雕塑,能够打破以往城市雕塑与普通人之间的那种距离感、敬畏感,每一件作品放在广场或展厅里,都能和观众互动。
真正走出国门,作品必须要有共通性和个性,所谓“共通性”就是是否能够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个性就是得有真正的自己的特点。一般人印象里的中国当代艺术似乎走过头了—很多当代艺术都那么难懂,让观众不知所云,还有一些政治波普的作品,在国外真正叫好的其实并不多,中国当代艺术以前出国展出,与当地民众未必有真正的互动。而我不想这么做,我想真诚一些、质朴一些,从中发现生活的细节与本真,把生活的细节放大,也就是把一些小事件、很家常的细节放大,尽量让作品能够接“地气”,比如除了《睡美人》、《月光曲》这样明快的风格,比如《跳绳》、《上下楼》,那种回到童年的状态与幽默的对比,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几乎一眼就能看懂并有会于心。幽默与欢乐是世界性的,我认为很多中国艺术家还是端着架子,其实应当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与观众。
我第一次到法国展览是在2006年,2008年在法国巴黎第八区政府展览馆举办了第二次个展,而在巴黎罗浮宫则是第三次展览,作品《吻》与《天轮》、《橄榄球》系列等,都更有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今年的展览先后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和法国,每次展览回来就会发现有新的灵感和新的作品。很多人不敢开展是因为没有新作品出。我平时大部分都是在工场工作,每次展览我都会有新的灵感,回去我就有新作品出来。办展览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创新的机会。
Thiband Josset
(法国《环球艺术》编辑)
和很多中国当代雕塑不一样的是,胖女系列雕塑的内在与罗丹的作品相似,具有浪漫、古典的情感,胖女雕塑作品接近于20、21世纪。艺术家本人也承认说,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求学时期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罗丹的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罗丹的作品饱含情感,简单的动作里透露出深刻内涵。这与一般人印象里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改变了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
巴提克
(法国卢万河畔莫雷市市长)
雕塑确实是很直接的艺术,因为很多充满童趣的中国雕塑作品让自己回忆起儿时的情景,比如《跳绳》等,这些雕塑作品有独特的创意,给中法两国人民带来了欢乐和艺术的享受。莫雷市接受许鸿飞捐赠的雕塑作品《天轮》将会在市政府的展览厅展出,旨在让雕塑成为两地友谊的见证,增进法国人民对中国艺术的了解。
梁江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雕塑告别了从古老的神学时代开始形成的经典原则,回归关注,这已成为近二十年来雕塑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胖女雕塑正体现了艺术价值重构的大趋势。通俗性的内容、亲民性的视角,有效地消解了以往雕塑常见的崇高感、距离感与宣教特征。
价值多元化,物质主义盛行,消费文化泛滥与都市化连在一起,文化艺术这时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雕塑艺术惯见的宏大叙事、理想化、英雄化、仪式化、崇高感被消解了,说教意味的创作越来越没有市场。
宋伟光
(《雕塑》杂志执行主编)
目前的中国雕塑市场,城市雕塑占了一大半,由政府来埋单。而自由市场真正走得好的雕塑家少之又少,可能也就十来人。而向京、许鸿飞等的自由创作有较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