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汉白玉石狮一对
明代青石四面开光人物石盆
陆斯嘉
“顽然一块石,卧此苔阶碧。雨露亦不知,霜雪亦不识。园林几盛衰,花树几更易;但问石先生,先生俱记得。”清代画家郑板桥曾这样记录其赏石、爱石的情怀。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石”有着特殊的美学品位,它是营造山水意境的必备元素。文人常以石为材,寄托审美的情绪。
在收藏门类被不断细分的艺术品市场中,近几年,庭园石雕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悄然跻身拍场。不久前,一件标为“明代青石四面开光人物石盆”的拍品,以276万元成交,远超其180万元的最低估价,并成为西泠印社拍卖行“中国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中的标王。
部分专场成交率不足四成
在今年春秋两季拍卖中,嘉德、保利、西泠印社拍卖行均有庭园石雕相关拍品。
春拍中,中国嘉德推出“盆玩雅趣”专场,以石盆为主,辅以紫砂盆和奇石。专场共计84件拍品,成交率仅有32.14%。成交拍品中,超过50万元不足百万元的仅2件,10万元至50万元的有6件,不足10万元的有9件,而余下的石盆、奇石摆件等均告流拍。由于春拍中的成交情况并不理想,秋拍中,嘉德未设石盆、奇石的相关专场。
春拍中,北京保利设置了“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庭院陈设”专场,涵盖不同类型的石盆、大缸、石连盆等。拍品总计51件,成交率也仅有39.22%。超过50万元不足百万元的仅3件,10万元至50万元的有10件,数千元及流拍的拍品不在少数。
相对于嘉德、保利专场不甚理想的庭园石雕专场,西泠印社2013年秋拍的“中国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取得75.86%的成交率。
国内艺术市场中,西泠印社最先设立庭园石雕专场。据了解,其首个专场出现在2011年春拍,首场上拍100件拍品,涵盖宋、元、明、清历代庭园石雕,以石盆、石凳、石桌、抱鼓石为主体,首拍的成交率为95.88%。此后的几个专场中,分别取得99.08%、97.50%、91.74%、87.96%的成交率,2013年秋拍专场成交率有所下跌,不到八成。
目前,北京、上海的一线拍卖行并没有深入庭园石雕这个相对小众的板块,仅有西泠印社坚持了三年六场庭园石雕拍卖,该拍卖行庭园艺术部经理全腾腾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经过三年市场培育,已形成了一定的收藏群体,视拍品规模和形制不同,既可置于大型会所、别墅内,部分也适合普通寓所。目前,南京、西安等地的拍卖行也开始尝试石器、石雕的专场拍卖。
古代文人画常以石入画
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存在,庭园的历史接近3000年。庭园营造,经历了模仿自然山水、寄情文人山水的演变,在宋代时达到新的美学境界,至明、清两代,进一步成熟。一些具有书卷气和艺术格调的庭园,集中出现于江南和北京。
庭园中的石雕艺术,有形式丰富的表现,小如石桌、石盆、香炉、鼓墩,大到皇宫、府邸、庙宇、碑林等。此外,也有石桥、石岸、假山、石阶、石柱、石画、孤赏石等,配合形成不同布局和功用。如在西泠印社2013年秋拍中,有一对明代汉白玉石狮,以86.25万元成交。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各种狮子形象,主要用于镇宅和显示主人身份。
中国文人与石的情缘在不少古代绘画作品中均有出现。明代画家陈洪绶,常常以石入画,《梅石图轴》《米芾拜石》《蕉林酌酒图》等画中,都有奇石或石制的家具。文徵明《惠山茶山图卷》中,画中二人倚坐井边听泉,等书童煮水沏茶,画面中心为石制的井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一幅描绘清代乾隆时期皇城过年景象的《太簇始和》,画面中有一方围棋盘和石桌连在一起,另有一组石鼓凳,这些石桌石凳,都可见石雕家具细腻的工艺。
在西泠印社今年秋拍中,成交价过百万元的3件拍品均为明清两代的石盆。其中,276万元高价成交的明代青石四面开光人物石盆,体积硕大,盆口为葵口形,四面开光,立体圆润。盆体正面为皇帝狩猎图,人物主体高浮雕,力士与随从较浅,主次分明。
据《艺术评论》了解,今年春拍中,西泠印社庭园石雕专场部分拍品被国家文物局要求撤拍。全腾腾称,根据相关规定,建筑构件一律不能上拍,春拍中拍品被撤并非因违规,撤拍的是太湖石、须弥座等大型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