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书画作品辨伪(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12-23 09:10   来源:信息时报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高剑父(1879~1951)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名麟,后易作崙,字爵廷,别署老剑,剑庐等,广东番禺人。光绪十八年,他拜于广东著名花鸟画家居廉门下,开始学习花卉、草虫的画法,奠定传统国画根基。1903年,转学澳门格致书院,跟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西方素描。1906年赴日本东京学画,并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致力尝试折衷中西画法。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时任支队长,辛亥武昌起义后任广东东路新军总司令。1921年,在广州主办了全省第一次美术展览,1924年与高奇峰回国后,分别在上海、广州等地开馆授徒,主编《真理画报》,举办新式展览,以各种形式宣传这种新兴的国画,以扩大影响,培养美术人才,融会中西的艺术思想影响了好几代人。高剑父平生画作甚丰,作品曾在国际上多次获奖,代表作有《东战场上的烈焰》、《松风水月图》等。晚年居于澳门,1951年病逝。

  正如很多新事物的出现总要遭受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样,高剑父的这种艺术尝试一开始便受到了各种势力的攻击和批判,甚至有人讥之为数典忘祖,没有根基;还有人认为他们是抄袭、剽窃东洋画,背离中国画的正统。随着创办“春睡画院”,岭南画派人数的不断壮大及画艺的日趋成熟,尤其是中国画改良的革新精神的提高,越来越受到画界的瞩目并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人为代表所开创的“岭南画派”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美术流派。他们在二十世纪的美术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美术史论界的共识。

  高剑父一生不遗余力地倡导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之间;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存菁去芜,他是近代我国最早尝试融合中西和东洋画法的先驱。在创作上,他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他对人物、山水、花鸟均有很高造诣,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另外,他还长于书法,喜用鸡毫笔,风格雄厚奇拙。

  高剑父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追求透视、明暗、光线、空间的表现,尤其重视水墨和色彩的渲染,具有南方特色,最终创立了岭南画派。

  高剑父的山水画气势磅礴,笔法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作画很少用中国画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他的工笔人物、花鸟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作水墨花鸟,放纵似明代的徐文长。又以宋代的石恪、南宋的梁楷一体,“减笔”画人物,虽着墨敷彩不多,寥寥几笔,生动传神。

  图一图二皆为署名高剑父先生的《秋灯蚱蜢图》。风格、题材、构图、造型、细节、落款内容都几乎一样,规格尺寸略有变化,图一竖幅,图二横幅。但比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图一的“秋灯”和“蚱蜢”没有立体感,原因是蚱蜢所处的位置选择的不够恰当,蚱蜢是在灯里还是灯外,立体空间的关系不够清晰。灯具材料的质地交代的较为含糊,蚱蜢的前爪和后腿的蹬腿动作不够生动,尤其是头部触觉的两条须软绵绵没有弹力,整只蚱蜢死气沉沉,似乎没有生命迹象。最过不了关的是画中的书法写得疲软并且像乱草一样,书法在画面的位置安排上也不够妥帖,除了夸张以外,字与画互不谦让,主次不分。

  然而图二的蚱蜢本色细腻的张狂姿态以及羽翼质感层次及意趣的描写,在整幅画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难表现的是纱灯的朦胧、隐约、透亮的质感的渲染和灯里所泛透出来的光芒所透析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温暖,传神和逼真,书法更是高氏典型和独树一帜的“枯藤体”,书风看似意笔草草,实则匠心独具,笔势曲折多变,笔划画粗画细,墨色或浓或淡,纵笔如枯老之藤蔓,横笔如垂死之枝桠,看似拙笔,实则意趣横生,其个性书法一般人难以模仿。

  综上所述,图一是假,图二是真。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书画作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