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绿松石透雕几何纹镜 战国 直径10.6厘米 日本千石唯司藏
透雕凤纹方镜 战国 边长9.2厘米 传洛阳金村出土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三山纹镜 战国 直径20厘米 法国巴黎私人藏
北京 苏强
铜镜是古人照容的用具。根据考古资料,我国铜镜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经过商、西周、春秋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发展成熟。汉、唐时期,我国铜镜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性上发展到繁荣和鼎盛。之后,铜镜的艺术性逐渐降低,实用性增强,至清代逐渐被玻璃镜取代。
铜镜虽然只是日常生活用具,但它却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铸镜工匠将多种装饰工艺运用到铜镜上,使铜镜成为铸造精良、纹饰优美的艺术品。同时,镜背所铸纹饰和铭文均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铜镜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实物资料。
目前,除我国考古发掘出土和公私收藏的大量铜镜外,北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也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铜镜。据笔者初步统计主要有:
北美洲的,如:美国的纳尔逊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馆、丹佛艺术馆、克利夫兰艺术馆、弗利尔美术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洛杉矶艺术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底特律艺术中心、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等,加拿大的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私人收藏的如美国新泽西的保罗·辛格医生等。
欧洲的,如英国的布里斯托尔市立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伦敦戴迪野行、伦敦埃斯肯纳齐行、伦敦苏富比行等,法国的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馆、巴黎集美博物馆等,德国的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国立民间艺术博物馆、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等,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瑞士的苏黎世利特堡博物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丹麦的哥本哈根装饰艺术博物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王室博物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意大利的罗马国立东方美术馆等。
亚洲的,如日本的泉屋博古馆、永青文库、白鹤美术馆、根津美术馆、正仓院、出光美术馆、五岛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京都大学文学部陈列馆、大阪市立博物馆、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和泉市久保惣记念美术馆等,韩国的国家博物馆。私人收藏的,如日本的千石唯司等。大洋洲的,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美术馆等。
从已公开发表的资料看,这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中国古代铜镜主要集中于战国、汉、唐三个时期。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繁荣,铜镜铸造比商周时期有了很大进步。这时铜镜以圆形镜为主,纹饰繁密,主纹与地纹相结合,纹饰题材丰富。主要流行蟠螭纹、禽兽纹、几何纹、叶纹、山字纹等。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透雕、镶嵌绿松石、金银错等。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强盛时期,随着经济和手工业的繁荣,铜镜铸造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铜镜的使用十分普遍。这一时期铜镜仍以圆形镜为主,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趋于简化,铭文大量出现在铜镜上,出现了以四乳钉将镜背分为四区的布局方法。纹饰题材逐渐摆脱了战国的神秘色彩,蟠虺纹、草叶纹、连弧纹、四乳(多乳)禽兽纹、变形四叶纹等流行。此外,反映人们宇宙观、五行学说和谶纬思想的星云纹镜、四神镜、博局纹镜、画像镜、神兽镜、龙虎纹镜等也十分流行。唐代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铸镜业十分发达。这时铜镜形制多样,除圆形外,还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四方委角形的新形制。纹饰题材广泛,流行四神、瑞兽、瑞兽葡萄、瑞兽鸾鸟、缠枝花、神仙人物故事、盘龙等纹饰。此外,铸镜工匠们还将金银平脱、镶嵌螺钿、银背鎏金等工艺与铜镜相结合,创作出了特种工艺镜。总之,战国汉唐时期是我国铜镜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铜镜铸制精良,纹饰华丽,内涵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笔者从海外收藏的中国古代铜镜中选取38面精品与读者共赏,并结合考古资料和公私收藏作一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海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中国古代铜镜数量多、品种丰富,但仍有许多尚不为人所知,有待日后作进一步整理和研究。(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编 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