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银铜器:从宗教用品到民间日常用品
http://www.socang.com   2013-12-17 09:13   来源:新华网

  湟中银铜器制作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做工精美考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许多手艺人的手艺是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制作全过程是纯手工打制而成。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年代久远的银铜器珍品,顽强地保留着各个时期民族发展中的生活形态,人们从厚重的传统工艺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寻找到了本民族文化的古老之源……

  靠手艺吃饭的老银匠何满

  来到湟中鲁沙尔镇金塔路,银铜器加工作坊随处可见,流光溢彩的银铜制品摆满了橱窗,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吸引我们走进作坊。一些埋头干活的匠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活计,用灵巧的手在银铜料上雕刻着、敲打着。看那银壶上精美的花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技。

  今年50岁的何满从事银铜器加工三十多年,从爷爷辈上在鲁沙尔镇就有制作银铜器老铺,他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首先学做一些简单的银器,如手镯、银勺;5年出徒后,渐渐地可以独自做酒具、佛教用品,如银塔、金顶、佛灯、屋饰、门饰等。每年父亲都会带上大量的银饰、银器去湟源交易,换回许多牛羊,茶叶。家里的生意做得还不错。1958年大炼钢铁时,家里的一些老物件都被毁了,说起来很是心疼。那都是些从爷爷手上传下来的精品。

  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兴趣学这些老手艺了,两个孩子选择去外地读书后,何满思前想后将手艺传给了村里踏实能干的老实人柳斌。如今的柳斌早已出徒,与师傅合伙经营着“福瑞满”银铜器作坊。加工的银铜器,主要是各大寺院的订货,部分银铜器销往西藏、四川等地,还有一部分远销国外。慕名而来的客户络绎不绝,这些客户来自全国各地,旅游旺季的时候也有海外客户,他们对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湟中银铜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如今,何满是省级一级美术工艺师、湟中县银铜器协会会长,他研发制作的“大银壶”、“保健杯”等银铜器曾获全省工艺美术二等奖。

  目前该县有三、四十人专门从事银铜器加工,有加工作坊近二十个,每家作坊一年纯收入在七八万到十几万之间,一个工匠的年纯收入也在四、五万元上下。

  纯手工

  才能配上手艺人称号

  问起湟中银铜器有何独特之处,何满告诉记者,关键在材料和工艺。材料不用说都是百分百的纯金纯银纯铜,工艺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何满指着徒弟手上正在打制的一件银器说,上面所有的图案都是一捶一錾手工雕刻出来的。他徒弟为我们演示了银器雕花的过程,在一块完全没有图案的银胚上,用捶子轻敲錾子,复杂的花纹便神奇般地显现出来。我们问:“没有图案,怎么能敲得出来呢?”何满笑着说:“做了三十多年了,很多图案早已默记在我们的心里了。还有使用的工具,光父亲给我留下的,就有上百种。”

  银铜器之所以能成为湟中县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块,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它货真价实,所有湟中的银器和鎏金都是采用百分百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银和黄金本身的贵重性就具有收藏价值。

  其次,所有作品都是通过手工加工而成,这也就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工匠,每次雕刻同一个作品时,也不可能保证神情、形态等会完全一模一样。

  另外,做银铜器活儿要有耐心和恒心,讲究心细、手稳,银铜器表面的光滑度全靠匠人一锤一锤地敲、击、划、刻、打磨出来的。

  说起初学手艺的艰辛,何满很是感慨。起初有一年的时间,父亲总是让自己下料、递工具、干一些外围的粗活,直到学艺快两年时,他才自己制作了第一件银手镯……当时不理解父亲为何老让自己“打杂”,现在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那是为了磨练自己的耐心,为做一名真正的手艺人,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一件件的银铜器,它们可都是要经过手艺人千锤百炼,历经几十道工序后才能完成。光鎏金一个工序,就非常复杂,必须先把提纯的金子做成薄片,然后再与水银混合,利用石头磨碎成粉末状,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涂在佛像上,最后还要镶嵌上玛瑙石进行固定。

  何满告诉我们,他们对每一件订单都是精益求精,这才配得上手艺人的称号。顾客看到精美的银器活,也会承认我们的劳动价值的。

  港澳客人专程来淘银铜器

  据报道,湟中银铜器通过参加全国展会,不少人已经慢慢知道湟中银铜器的价值所在,产品也已远销东南亚,甚至有不少港澳的客人专程到湟中去淘银铜器。

  很多人对鎏金银铜器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宗教寺庙当中。其实,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藏传文化韵味的工艺品,鎏金银铜器早已走出神秘的庙堂,已经成为当今上流社会、博物馆和藏家们争相收藏的时尚品。

  现在,湟中银铜器加工艺人有青海省一级工艺美术师何满,青海省二级工艺美术师圈发福、李占邦等。

  随着塔尔寺旅游业的兴起,湟中银铜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为湟中的品牌产品,也成为青海的品牌产品。湟中银铜器的市场也越来越大,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销售到海外。银铜器加工,也为银匠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不少银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在不断摸索创新。面对新的市场,湟中银铜器也要在式样、着色、产品更新上下功夫,应该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天地。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项目,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我们采访的老银匠何满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观赏到实用

  品种繁多的银铜器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一类为服饰、生活用具。例如藏袍上的银碗,以及银镯儿、银簪子,银耳环,银戒指等。还有生活用具,例如银木碗、银酒具、银筷子、银挖耳、银牙签等。单说那银酒具吧,那是十分别致的。银酒壶中间有一小烟筒,内有炉孔,可以放火块,用以暖酒,再看酒盅和酒碟,酒盅实际上是一只小银木碗,酒碟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上面的花纹十分考究,做工也十分精细。

  另一类为宗教用品、小转经轮、净水壶、供水壶等法器;唢呐、镶翅法螺等乐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例如宗喀巴纪念塔就是用纯银包裹而成的大银塔。这座大银塔高11米,塔底周长20米,面积25平方米。1986年对大银塔进行翻新时,共耗白银18300余两,黄金22.6两。总造价折合人民币32万元。这座银塔浑身裹白,天衣无缝,堪称一绝。

  另在塔尔寺,除了银器,还包括铜器。湟中银匠的概念,也包含了湟中铜匠。铜器有红铜、白铜、青铜之分。你看那铜壶、铜盆、铜碗、铜钉、铜勺,也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数百年间形成了

  银铜器手工艺市场

  美术教授王小明先生在论《鲁沙尔银铜器手工艺浅谈》一文中谈到,鲁沙尔,是古代有名的“丝绸辅道”,“唐蕃古道”均通其境,也是汉藏咽喉要道,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年前李家山卡约文化遗址,证明远古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就在此地。1560年始建塔尔寺,在三、四百年间多次重建发展成了藏汉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著名寺院,有50多座殿宇、经堂、佛塔、府邸,其中的艺术作品多为鲁沙尔镇周边手艺人所为。

  鲁沙尔传统手工业主要有木工、铁工、石工、砖瓦、制革、裁织、铜器、银器、铸造、酿造、缝纫、山货、编织、油漆等。

  由于去塔尔寺膜拜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增多,民族宗教用品市场大增,外地手工业工匠也陆续来此定居,逐渐发展成大行业,上世纪50年代初,老街上有银匠8家、铜匠35家、铁匠11家。

  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就完成铁铜皮制品103吨,银器制品5330两,总产值41.7万元,目前已经发展成若干个小型作坊。随着以小个体居多的鲁沙尔银铜手工艺不断的发展,可以看到从宗教用品到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已经形成了银铜器手工艺文化产业。

  作为青藏高原视觉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一类,湟中银铜器手工艺艺术在佛教艺术和民族生活艺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以宗教为中心的器物造型,受佛教文化的洗礼,渗透着藏传佛教思想,加之艺人的精心打造,使得民族手工艺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和民族情感,文化审美也因之得以升华。(作者:赵秋玲辛元熙,来源: 西宁晚报)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湟中银铜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85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