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江西 向菲 邓里
“古代蒸锅”指的是甗,它是一种陶制或青铜铸造的蒸煮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置放食物的甑,下部为盛水的鬲。甑和鬲之间以箅相隔,箅上有圆形孔或十字形孔或直线孔。使用时在鬲下方点燃柴火将水煮沸,蒸汽便通过箅孔将甑内的食物蒸熟或加热。在江西省境内,曾多次出土过青铜甗,有的造型别致,有的还铸有铭文。这里我们仅选取其中的两件予以介绍。
图1所示是一件商代立鹿四足甗,1989年秋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该甗通高105厘米,口径61.2厘米,重78.5千克。甑鬲系连体合铸,腹内箅已失,但甑鬲相接处有箅托一周。此器的设计很有特色,其双耳外侧装饰有双重燕尾纹,竖耳上立有两头小鹿,小鹿一雌一雄,正回首顾盼。上部甑的盘口外沿饰一圈斜角目雷纹,腹上部饰以突扉棱相隔的四组兽面纹,下部鬲的四足饰以突扉棱相隔的牛首纹。上部圆甑、下部方鬲这种上圆下方的组合,再加上附铸动物造型及多种奇特的纹样装饰,使之更显端庄神秘,稳重华贵。此甗因其特大的形体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而被誉为“中国甗王”,被认定为国宝级珍贵文物。
图2为西周雁监甗,1958年余干县黄金埠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此甗通高34.5厘米,口径22.5厘米,重3.59千克。甑鬲系连体合铸。口沿下方饰四瓣目纹和火纹相间的纹带。鬲腹面饰牛角兽面纹。其甑部内壁铸有两列纵排的六字铭文“雁监作宝尊彝”。古文字专家郭沫若研究后认为“雁”即指“應国”,乃周武王之子孙所封地,故城在今河南中部的宝丰县西南。他指出:“此甗,据其花纹、形制与铭文字体看来,乃西周初期之器。作器者自称‘雁监’,监可能是雁侯或雁公之名,也可能是中央派往雁国的监国者。”后来考古学家李学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甗铭表明,周公东夷之后曾在江西北部的雁地置监。青铜甗的出土地余干县,系古余汗地,位于鄱阳湖畔,是赣境最早开拓的地区,也是通往瓯越、闽越的要冲。周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而在此设监,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李学勤还考释了1981年在陕西扶风沟出土的铜饰件上的铭刻“艾监”,认为“艾监”如同“雁监”一样,是周王朝在西周晚期派往“艾”地之监。“艾”见于《左传》哀公二十年的记载,其地位于今江西省修水县城西面。如此看来,江西地区在西周时期至少已有两个以上受命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