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北京保利秋季艺术品拍卖会落下帷幕。拍卖会拍卖总成交额28.7亿元,36件作品过千万,其中,“明嘉靖 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以2127.5万元成为今秋国内成交价最高的瓷器。至此,保利拍卖实现年度成交额78.8亿元。
无独有偶,此前11月27日的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秋季拍卖,共取得5.28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以项目计算为64%,以成交额计算为79%。拍卖的压轴之作为一件极为罕见的青花万寿尊,以6450万港元成交,远超出了其拍前估价。
2013年秋拍,较春拍的表现来看回暖迹象更为明显。而青花瓷也一度成为各个拍卖行的“座上宾”。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实习生 张素杰
摄影:李启俊 刘力勤
金融资本助推艺术市场
经历了2010年的“亿元时代”,2012年的低迷,2013年春拍行情有所回升。嘉德、保利等大型拍卖公司的春拍成交额,比去年增长了50%左右。接下来的秋拍继续这种稳定回升,与以往井喷式的暴涨不同,今年艺术品市场期待更多的理性回归。
艺术品市场稳定回升的同时,金融资本开始广泛介入艺术品市场,助推市场发展。在日前“金融与文物艺术品投资高峰论坛”上,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忠义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现在处于收藏与投资并行的阶段,可谓空前繁荣。
据悉,东方国际拍卖公司早在2003年就以“金融与收藏”拍卖会的形式推动国内金融与收藏的联姻。在20世纪初,国外基金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展开对艺术品的追捧。中国民生银行在2007年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等理财产品,投资于“中国当代书画板块”。2011年以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或运营或筹建。于此,2011年,一个新的名词又出现在国内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当中,那就是“金融时代”。
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已在国内成为不言的事实。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艺术品金融化对于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重要课题。艺术品金融化一旦走出瓶颈,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则会预示着中国艺术品投资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而艺术品和金融的联姻,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仍然值得期待。
文化艺术品市场资深评论家赵瑜持乐观态度,他表示,艺术品与金融的联姻,有利于复兴历史文化,推进艺术品的大众化,进而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陶瓷市场两极分化
虽然在今年中国香港苏富比的秋拍中,瓷器再次成为亿元天价的主角,但是在伦敦的拍卖市场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价成交的瓷器比例在上升,伦敦佳士得推出的一件雍正时期罕见的黄地绿釉划花折枝花卉云蝠纹瓶,估价20万至30万英镑,成交价达305.05万英镑。而伦敦邦瀚斯推出的一件清乾隆·松石绿地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抱月瓶,经过场内激烈竞价,最终以148.25万英镑成交。
另外一方面,一些往年受热捧的艺术品却遭遇流拍。在伦敦苏富比的秋拍中,美国收藏家Garfield McNamara的旧藏清乾隆仿哥釉花口碗,曾经出现在2011年香港佳士得的春拍中,当时的成交价为35万港元,而此次估价仅为25000至30000英镑,最终无人问津。
瓷器市场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其背后实则代表藏家对于拍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像邦瀚斯推出的清乾隆·松石绿地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抱月瓶,由于这种陶瓷作品烧制工艺复杂,灵空优美、胎骨精良,因此备受世界顶级博物馆和众多藏家的追捧。
关于现阶段陶瓷的收藏热点,有资深行家说,中国瓷器琳琅满目,在瓷器收藏界有见地的玩家首先都会将目光聚焦到有“瓷中之王”之称的青花瓷上。目前正在广州市艺苑大厦工艺美术展览厅举办的高白青花瓷作品展就受到藏友热捧,有业内专家认为,10年升值10倍的青花瓷已经成为收藏重器。
资料显示,散落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仅数百件。不过,有古陶瓷专家指出,古代青花瓷毕竟是少数,即使在一些著名的拍卖行出现也是天价,反而近年来当代青花瓷有不俗的表现,一些水平颇高的原创作品受到青睐。
另有行家透露,采用稀缺高岭土创作的孤品青花瓷更具收藏价值。景德镇当代瓷器泰斗王锡良在2000年创作的青花小盘卖价不过2000元,而在2010年,市场价格高达20万元以上,一些瓷器玩家干脆将一些颇有潜质的名人作品藏而不售,待价而沽。
据了解,早在2005年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鬼谷子下山》以1568.8万英镑拍出,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2013年香港正大艺术有限公司一只8.5×31cm的青花花卉八棱玉壶春瓶,拍卖价高达700万元人民币。而近日在广州的高白青花瓷作品展前期,两位发烧友没等开展就捧走两件9000-15000元的写意薄胎花瓶。
成交价排行榜前10中青花包揽了7席,其中3件出自明代成化年。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段佳莉表示,2013秋拍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风头占尽,该拍品于10月8日香港苏富比以6500万港元起拍,开拍不久就被加到一亿,最终以1.25亿港元落槌,加佣金1.41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足足抵得上半吨黄金的价格,创下明青花历史最高价。
成化瓷器在2011、2013年相继拍出高价,究其原因,明成化在我国历史上仅存在了二十几年,瓷器产量本来就不多,加之工艺严格,能够流传下来的更是难得的精品。藏家翟健民认为此前此类一直被市场低估,但明代青花瓷将会是市场下一个重点。
鉴定意见不可轻信
烧温也是鉴定要素
虽然目前青花瓷是收藏热点,但是专家告诉记者,不可盲目投资,投资时对于鉴定意见不可轻信。民间收藏家大多靠传统“眼学”鉴定文物,由于每个人的文物修养、知识储备不同,对不少文物真伪的判断也没有定论,各种赝品流入私人博物馆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有人曾举例说,在国内大部分元青花鉴定会上,文物专家往往和民间收藏家各执一词,观点不可调和。究其原因就是,直到目前国内尚无“毫无争议”的文物鉴定方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表示,鉴定队伍混乱正是这个原因,有的鉴定家理论不够,有的则是接触实物不够,所以假结论满天飞。而对于最近10多年来兴起的文物鉴定的科学检测法,如热释光、能谱仪成分分析、痕迹检测、生物学检测等方法,雷从云认为大部分还未完善,还缺乏最权威、得到公认的确认年代的方法。
而不为一些收藏家所熟知的是,鉴定瓷器,不仅可以看造型,看图案,看工艺,分析研究其材料以及烧温,也是鉴定的一个方面。
据了解,清初的五彩瓷器的烧温大致在1300℃或者略微偏上,而在唐宋时期,很多窑口因材料的耐温性多数达不到这么高的温度。南宋官窑与汝窑的火候大抵相似。据了解,郊坛下窑的烧成温度在1100℃-1220℃之间,老虎洞窑烧成温度为1150℃-1260℃。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晚唐、五代时1300℃左右,到北宋时期烧温有所提高。宋湖田窑影青瓷烧温在1100℃-1150℃左右。宋湘湖窑影青瓷在1200℃左右。火候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南方瓷石为高硅低铝,1200℃即可成瓷。其化学特点不同于之后的原料高铝低硅,火候上温度有100℃落差,除了瓷石,还有助熔剂与铁质含量不尽相同的缘故。
专家告诉记者,烧温高与烧温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凡烧温高的瓷器,手指轻敲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凡烧温低的瓷器,手指敲打,声音不如高温烧制瓷器清脆,时而会有些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