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陵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镂空人形玉饰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若以单件计,已超出15000件,加上清末民初以来流入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保守估计,全世界良渚文化玉器的收藏总数当不在20000件之下。如此可观的玉器数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同时期都无出其右者。
与庞大的出土数量相对应,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也异常丰富,琳琅满目,已知有琮、璧、钺、璜、环、镯、瑗、玦、梳背、带钩、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镰、匕、勺、觽、镇、纺轮、半圆形器、月牙形器、牌饰、钺端饰、钺尾饰、“耘田器”、杖端饰、端饰、器座、器纽、柄形器、弹形饰、条形饰、半瓣形饰、管、珠、坠、串饰、人、蛙、鸟、鱼、龟、蝉、镶嵌片等40余大类。其中琮、锥形器、三叉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带钩、镰、“耘田器”、钺冠饰、钺端饰等半数以上的器形,为良渚文化原创和首创。
在良渚文化原创和首创的玉器器形中,多数仅见于良渚文化,属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许多器型,如镂空人形玉饰、神人兽面玉牌饰、玉织机端饰等,都是独此一件的孤品。不过,也有少数器型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久远,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从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例如,内圆外方造型的玉琮,既是良渚文化最具形体创意的玉器器类,也是良渚玉器中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影响所及,北抵陕北石峁遗址,南达广东珠江口,西北至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西南到两湖地区,涉及良渚文化核心分布区江、浙、沪以外的10多个省份。尽管这些不同地域史前玉文化中出土的玉琮,在器型、纹饰、工艺等方面大多表现出与良渚玉琮似是而非的特征,但恰恰正是依托于它们接力棒似的传递与发展,玉琮最终才得以融汇到夏商周三代主流文明的玉礼器系统之中,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阶段焕发出绚丽的光芒。
良渚文化玉器极强的开拓创新能力,不仅体现为众多具有原创性和首创性器型的出现,而且在璧、钺、璜、环、镯、玦、梳背等一系列继承前一阶段玉文化传统的玉器器形上,也得到充分的呈现。旧瓶子装新酒,于传统之外另有突破,使得良渚文化玉器在器形、纹饰、工艺以及使用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精彩纷呈,形成了整体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清新特征。
可以说,正是创新与突破,才将良渚文化玉器铸就成为无与伦比的史前玉文化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