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的农民》
《戏水的姑娘》
广州的画家朱可,将他潜心多年创作而成的500余幅形意巨幅油画,编集成《中国梦形意壮观油画》一书出版。该书分为“勤劳梦”、“收获梦”、“大爱梦”、“欢乐梦”、“生态梦”等五个篇章,全方位抒发了一位艺术家对“中国梦”的理解。
所谓“形意油画”,是朱可近20年潜心钻研艺术的创举。他通过借鉴象形书法,组合成“象形文章”,再通过油画形式表达出意向。形意油画亦字亦画、象形象意、切题切意,使画面的思想内涵既图形化、又文章化,创造出一种“意随文章造形,形由文章表意”的新风格。
朱可希望通过“形意油画”,探索出一条中国文化意境下的油画创作之路。作为一位“非体制内”画家,在这些深藏象形文化内涵的油画作品背后,传达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理解?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近朱可位于珠江新城的画室,走入他的形意油画世界。
画意
象形文化注入西方油画
朱可515幅的形意油画,拼贴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梦”。作品像扑面而来的一股“正能量”。朱可总是通过画面的各种元素,将画家想要表达的主题融入油画之中。
作品《戏水的姑娘》中,11位戏水姑娘用她们的肢体语言,拼凑出“戏水的姑娘”5个象形文字的意象,令画面充满了灵动的神意。清澈的河流、明净的天空、纯洁的云彩,都在渲染着姑娘戏水的愉悦。
除汉字之外,朱可对英文也进行了“象形书法”的改造。在一幅以“春天”为主题的画作里,他将太阳、山脉、河流、草木、动物,解构成“spring(春天)”的6个英文字母,构成一幅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朱可的作品里面,尽管将汉字镶嵌其中,却丝毫不显得生硬,而且随意造型,运用的手法没有一定之规。”有人如此评价。朱可将自己的创作比作一个写论文的过程:“绘画创作不但要有论点、论据,还必须加以"论证",才能真正做到"切题"。”
朱可从小就对象形文字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他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国文化也是一种“象形文化”。由于家贫,朱可未能在接受系统的院派训练,却以沙为纸、以竹为笔、以水为墨,在地上摸索书法的门道。初中时,朱可就开始在黑板报上试验自己的创作:他将各种字体加工成各种象形图案,画成人物或者动物形象,奇思妙想经常得到老师赞许。
时隔多年,朱可担任过老师、公务员,然而艺术的种子在他内心萌发。尽管没有拜特定的老师,可经过40年的自学、自练、自悟,在品鉴大量中西书画的基础上,朱可决定毅然追逐他的“形意文化”:单纯的象形也早已不能满足朱可的需要,他要开始探寻油画的“形外之意”,探索中国人自己的油画语言和意象。
画志
弃职探艺孤独求索
10多年前,朱可为了心无旁骛地投入艺术创作,他毅然辞去公职。此去经年,朱可的名字几乎完全在众人的视野中消失,甚至没有出现在任何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组织的名单内。他只在广州近郊找到一处偏僻的村屋,潜心蛰伏,闭关作画。
在目前的社会生态下,自由职业者并不是一个容易担当的角色。缺乏单位或组织的支持,画家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确是难上加难。与世事绝缘的朱可,尽管“无案牍之劳形”,然而每天十六七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却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朱可向记者表示,他每天都会为自己“逼”出5到8幅的创作灵感,然后再将作品慢慢勾勒成形,调上颜色。为了爬上一两米高的画梯,患有恐高症的朱可,竟然靠着喝酒壮胆:作画前先灌上几口白酒,在地上铺了厚厚的防护垫,天天在画梯上爬上爬下,慢慢的右腿关节出了问题……
然而,一旦拿起粗大的排笔,朱可就像换了一个人。汗水常常和着斑驳的颜料,沾满了他的额角、头发和衣服。在朱可的时空里,没有白天、黑夜,也没有休息日,更没有生日、节日,甚至常常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剩下他自己和满屋子的油画颜料……
长年累月的超强度创作,也损害到了朱可的健康:颈椎增生、双肩关节炎、膝盖劳损……每当疼痛难忍时,他才吃一点止痛药,更多的时候,则是靠着画画来止痛。然而,对于朱可来说,他还没有发现比创作更好用的“止痛药”。两年前,朱可在家乡的母亲罹患重疾。作为孝子的他,将所有画具带回家中,照料母亲之余就是奋笔疾书,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痛。
在朱可看来,投奔艺术的目的很简单,便是要忘却人生所有的不得志。但或许正因如此,朱可渴望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笔下,将自己最阳光、积极的一面呈献世人。
画心
探索中国人自己的油画
尽管作为一位“体制外”画家,朱可却从来没有放松对作品思想高度的要求,时刻不忘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在朱可营造的画面里,没有消沉颓废的情绪,也没有哗众取宠的作秀,只有乐观向上的元素:无论是辛勤劳作的农民、以海为田的船家、驰骋原野的牧民,还是只身负重的民工、抗洪救灾的子弟兵、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无一不入朱可的画框。他还热情地为每一幅作品谱下诗歌,讴歌大仁大爱的人性光辉。
朱可在油画里寄喻了一个“中国梦”:作为有着五千多年历史、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却未能赢得与它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这让他忧心:同样运用西方的油画颜料,中国人为何不能在油画布上画出属于自己文化内涵的作品?
“油画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然而,中国的油画一直是"舶来主义"。但对西洋油画我们也不能一味模仿。在掌握油画的基本元素以后,我们还要同时与国画的基础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去画中国的山水、中国的人。”朱可道出自己对艺术的“野心”。
对于在国际市场上“一夜爆红”的中国当代油画,朱可认为,中国的年轻一辈油画家不应该靠迎合西方市场创作。他认为,中国的油画家应该以独特文化内涵的作品对外输出中国的文化价值。朱可常常以画家徐悲鸿、齐白石为标杆,在油画领域摸索自己的民族特色。他认为,只有大场面才能尽情惬意、挥洒自如。因此,朱可总是善用城镇乡郊的各种劳动和生活场面,反映出属于中国人的情感故事。
在“大爱梦”的一章里,朱可的油画聚焦于汶川地震等重大时事题材。“中国梦决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必须经过严谨的取材和构思,也需要结合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加工创作。”为了传神反映震后救灾的人间大爱,朱可翻查了大量的新闻录像,甄选典型的入画造型。
在采访中,朱可多次表达自己的心愿,并不是希望成为“大师”。对他来说,归入何种艺术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画家的油画道路。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李培
实习生 林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