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外来钱币之古暹罗国虎舌形银币探源
http://www.socang.com   2013-10-16 10:01   来源:中国集币在线

  陈国林

  暹罗(Sayam)是泰国的旧名。该名从十三世纪末到1939年沿用了6百多年,直到1939年的6月24日,才改名称为泰王国(Thailand,泰语意为“自由之国”,简称泰国。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曾一度恢复旧称暹罗),今仍称为泰王国。自从中世纪海上大交通五百年以来,在世界性风云变幻之中,泰国的政治和经济一直保持着其固有的本色;一是在政治上,泰国长期保持独立国的地位,成为东南亚唯一的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二是在经济链条中,泰国铸造和发行的钱币上,保持着其形状稀奇古怪的特色。几年前,笔者在闽南收集到一枚虎舌状古银币,是泰国钱币文化别具一格的实物佐证。

  虎舌形银币系由浇铸而成,呈扁条型,中间宽、两边顺缩成为长条椭圆形,币底光滑,币面凸出四行不规则的疣状颗粒,貌似老虎的舌头,因此钱币界称其为“虎舌形(状)银币”(TIGE TONGOE MONEY)。虎舌形银币大小和轻重皆无统一规格,其价值按重量来计算。本枚虎舌形银币长110.4mm、中间最宽处22.6mm、两头的椭边宽13mm、币厚6.7mm,币重98.6克,币面中央打有一个大半圈包裹中心圆点的戳印,币体呈灰色氧化现象,伴有翠绿锈色,凸出的疣状点闪烁着白色银光,行家谓之“开门”品相。

  虎舌形银币如何浇铸,迄无资料可供参考,一些钱币书籍、如对各国古今钱币资料收集极其丰富的美国克劳斯钱币公司出版的《世界硬币标准目录》,亦无图文记录。据英国《世界铸币百科全书》36页记载,它制造于“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后期,这种银条成为一种流通于柬埔寨,老挝及泰国(旧称暹罗国)东北部的货币”。为此这里以其制造时间的国名,称之为古暹罗国银币。

  暹罗国之称,系由早时泰国境内的暹国和罗斛两个较大的王国合并所产生。对于暹国与罗斛两国,中国《元史》、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古籍均有记述。关于暹名,最早见录于十一世纪占婆的碑铭中“暹人”。暹人聚居于今泰国宋加洛(一译宋加禄)一带,1238年,部落酋长兰那泰之子法孟(即室利·膺沙罗铁)建立素可泰王朝(1238~1378年,中国史藉作“速古台”、又称“戌可太”,其意为“幸福的黎明”)。由于王朝都城为暹族的聚居地而名为“暹国”。随着暹国国势日益强盛,逐渐从昭披耶河—即湄南河的中游,扩展到湄南河下游以及邻近地区。十三世纪末到达鼎盛高峰,其势力东至琅勃拉邦、万象,西及伊洛瓦底江流域,南抵湄公河流域和马来半岛, 其时它兼并了以华富里为统治中心的罗斛国,自此始称为“暹罗国”。合并后的暹罗国第一次基本实现泰国的统一,并且约于1285年创造最早的泰文字。暹罗国素可泰王朝同周边国家和中国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如在元元贞二年(1296),国王兰摩堪亨(1279~1299年在位,又译兰甘亨、腊马坎亨,元史作“敢木丁”)派王子“朝于元、携华匠归”。这是中国瓷匠援外的最早纪录。到了元大德三年(1299),在暹罗都城近畿及宋加洛等地、设窑烧制瓷器的中国陶瓷工匠,已多达500多名。蜚声东南亚的“宋加洛瓷”乃由此兴起。十四世纪初至中叶,以暹地为权力中心的暹罗国国势渐衰,元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述:“暹自新门入港,外山崎岖,内岭深邃……。至正已丑(1349年)夏五月降于罗斛”。说的大概是此时原罗斛的华富里地方兴起的阿瑜陀耶王朝(又称大城王朝),已经蚕食了不少暹属的素可泰王朝统治的地区。据史载、素可泰王朝是在1378年、暹地的都城被攻破以后,才彻底臣服于大城王朝。

  罗斛国又称“拉沃王国”。公元五世纪时兴于今泰国中部的华富里,统治湄南河中游地区。约在公元八世纪成为柬埔寨属国。十世纪上半叶,孟族入主。十一世纪初,复属柬埔寨,1033至1069年一度成为缅甸属国,十三世纪末为暹地素可泰王朝兼并,成为暹罗国的一部分。1347年,同是兰那泰王族后裔,居于乌通并继承乌通王位的拉玛帝菩提(1313~1369)因当地霍乱瘟疫,率众东迁到阿瑜陀耶(又译阿瑜陀或犹地亚,其意为“岛”),该地河流环绕,易于防守与进攻。它有充沛水系灌溉肥沃土地,以农业立国,同时发展对外贸易,从而很快强大起来。1350年,被称为乌通王的拉玛帝菩提创立阿瑜陀耶王朝,为拉玛帝菩提一世(1350~1369)。一世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并征服周边地区。1378年,阿瑜陀耶王朝攻入素可泰都城,完全地取得暹罗国权力。此后的阿瑜陀耶作为王朝的都城直到1767年,长达417年之久,它最盛时的版图北至素可泰王朝、南到马六甲广大区域,城市居民多达200万人,有大批华人,所以华侨称阿瑜陀耶王朝为“大城王朝”。在以大城王朝为权力中心的暹罗国时代,派瀢使臣访问中国多达102次。明永乐六年(1408)9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访大城王朝,加强中暹两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明朝政府也先后十九次派遣使臣访问大城王朝,是为中泰双方使节往来最为密切、也是经贸和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代。总之,泰国在公元六世纪之前,受古扶南国统治,六至十三世纪受真腊国(今柬埔寨)统治,十三世纪中叶建立暹罗国之后,历经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巴赛通王朝,碧陀罗阇王朝,泰王国时代的吞武里王朝和却里克王朝等。对于暹罗国朝代的更迭,是其主体民族之间互为消长而改换王朝都城,并未改变暹罗国名的称谓,也不影响其对华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如顾炎武著述称道:“闽人通番,皆自月港出洋,时漳州月港富家制造过洋大船,往来暹罗,佛郎机诸国,通商易货”。

  虎舌形银币与中国使用银两的称量货币制度相同,彼此熟悉使用方法,便于流通。按其铸于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后期,即在大城王朝那莱王(Na Yai,1656~1688年在位)至曼谷(却里克)王朝的拉玛五世(Rama,1868~1910年在位)的两百年间,在此期间铸造发行该虎舌形银币输入闽南地区,印证了闽南和古代泰国之间海上贸易往来延绵不断的这一段历史。

  附记:作者主要收集历史上在闽流通过的外来币,然后根据实物进行考证。现把较少见的虎舌形钱币浅析的文章参与“福建地方历史货币学术研讨”,似乎有“文不对题”或“牵强附会”之嫌,其实不然!自古以来,福建地少人多的沿海居民,赖以渔业和海外商业活动为生。虽然古代的海外贸易方式,皆以物易物为主,但是从中世纪(1500年前后)的海上大交通起,贵金属货币普遍成为商贸差额的支付手段。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海外贸易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外国钱币源源输入本省参与流通,对于福建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铸币方面,外来币同福建地方历史货币课题是紧密相关的;如福建地方相对较少铸造银锭和银锞,就是外来币涌入的原因;再如输入大量的以个数计值的各种银币,促成了福建制造“谨慎”、“笔宝”、“如意”、“老公”(台湾制造、当时台湾隶属福建省)、以及“漳州军饷”等等银币。从宏观上看,研讨福建地方历史货币,离开对外来钱币的探索考据,就会显得苍白并且失去完整性,也就难以解释清楚福建为什么极少铸造银锭以及最早制造银元的问题。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认为福建历史上的外来币,应属于福建地方历史货币研讨的范畴,而且这一范畴还有不少有待探索考研的空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钱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66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