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砂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荥经是砂器的主产地,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这里是荥经砂器主产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严道古城遗址”的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荥经、严道的发祥地,这里生产的砂器才有资格称“荥经砂器”。1981年前称“荥经砂锅”,主要受产品的局限性,那时的“荥经砂锅”几成了荥经的代名词,外地人从砂锅开始认识荥经。1981年后,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工艺的发展,统一称为“荥经砂器”。
荥经砂器经历了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荥经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砂器,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工艺价值已远远超过砂锅自身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逐步工艺化、艺术化,加上它古朴独特性,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绚丽奇葩。
艺术价值
从砂锅到砂器,主要是制作工艺的改进。从砂器本身的改进到产品类型朝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专家学者对砂器工艺美术品价值的认同,将砂器规入民间工艺美术品类,基本上达到了共识。产品通过参加各类展销,有关部门认同砂器制作者可以评为艺术职称。本土世人获得了“省工艺师”、“省民间一级艺术家”、“全国民间艺术家”等艺术职称。目前荥经已有4人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家”的殊荣。
产品从龙砂锅、金鱼盖砂锅、工艺贴花砂锅、龙凤锅等自身砂器工艺的改进,到生产工艺茶具、花瓶、壁画、艺术人物像、动物模型等。
原四川美术学院马高骧夫妇,美国雕塑家查乐斯等艺术界人士多次来荥经,精心制作砂器工艺品,产品在加拿大、美国等展览,引起了轰动效应。作品集也在美国出版发行。
师承马教授的雅安群艺馆段禹龙、刘承志老师,曾深入荥经砂器产地,精心制作了一批精湛砂器艺术品,参加各类艺术品展,并发表在文化美术报刊,深受好评。
1961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将荥经砂锅拍摄成新闻纪录片。
1976年,荥经砂锅参加广交会工艺美术展。
1977年,荥经砂锅参加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展。
1982年,荥经砂锅编成歌曲,参加雅安地区文艺调演。
雅安电视台曾以荥经砂器为题材,拍摄的专题片《黑砂》,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1995年,《西南航空》杂志社以“荥经砂器盛古风”为题,宣传报道了荥经砂器。
2003年,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以搜寻方式报道了荥经砂器的古朴风貌。
荥经砂器的产地六合乡,以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及产地的唯一性,获得市“砂器文化之乡”的美誉。
2011年8月18-19日,荥经县朱氏砂器在100多件参赛商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四届雅安国际熊猫电影周雅安特色旅游商品及包装设计大赛商品类唯一金奖。
制作工艺
如今荥经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故产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绝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焙烧的火候、上釉的优劣也决定着产品质量。
采料主要指取粘土、备煤渣;加工粉碎,原始作坊采用役牛碾细、和水、牛踩,现都是球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制胚采用托转盘,模具(或不用模具)手工制作,脚蹬踩转盘。成型、贴花、雕刻、独特造型均在这一环节完成;晾晒采用自然阴干,不宜曝晒;焙烧是将阴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一般一层煤一层毛胚的放,点火封闭,经10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出炉时,将带着高温的产品投入上釉地坑燃烧上釉;最后出炉,降温后入库,检测成品质量分类存放。
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同时这也具有文物性特点。而且具有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优点。
传奇人物---朱庆平:
工作中的朱庆平
在四川雅安市荥经砂器生产中,有一位“名门”朱氏砂器第八代传承人朱庆平16岁入行,家里祖祖辈辈都干这行。天刚亮,“嘎吱嘎吱”的开门声就此起彼伏,当地百姓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店里的砂锅搬到国道旁,一层一层垒在一起,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绵延约1公里。搬完砂锅,村民才回屋梳洗打扮,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惯。说起砂器的历史,朱庆平是这里最了解的一个。据介绍,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荥经砂器已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都不能适应现代化,近年来的荥经砂器发展一直处于萎缩期,并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作为朱氏砂器厂厂长,朱庆平穿着却很朴素。“每天身上都脏兮兮的,只为方便干活,莫要见怪。”朱庆平卷着袖口笑着说,砂锅是他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在厂里,还是在家里,我满脑子只有砂器,整天就想着如何让荥经砂器更上一层楼。”在砂器厂里的各个角楼都被打造得非常具有特色,就连厕所,也被各种砂器包围。
这是烧制砂器的窑子,每次都要加热到1000度高温,在这里,高温考验无疑是最大的考验。砂器工人穿好传统的工作服,在简陋的烧制厂来回穿梭、忙碌着。准备迎接“砂器出炉”。在砂器出炉瞬间,红彤彤的砂器作品初显。芦山地震给当时在厂里上班的工人很大的惊吓,也给朱庆平的砂器厂造成了严重损失,成千上万件产品被震毁。但地震不久就恢复了生产。“这次地震,我们厂的砂器间接经济损失有上百万元人民币,停产了一个星期,许多订单都取消了。”朱氏砂器的“掌门人”朱庆平说,近一个月的砂器全毁了,厂房也不同程度受损,连烧砂器的两口窑子也有破损。“通过这次地震,我们好多厂房要重新修建,太落后了,技术要改进,产品要更新。”朱庆平感慨道,之前也有打算扩大规模,但没想到震后反而提前了该计划,“逼”着他不得不改变。一件看似简单的作品,要经过粉碎、筛料、搅拌、焙烧等10多个操作间,地上堆放着上千个大大小小的砂罐、药罐、花盆。每件砂器作品,传承人朱庆平都视之如宝。砂器厂简陋的工作室,就在这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脱颖而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老作坊的生产模式确实行不通,这次地震是一个教训。”朱庆平苦笑着说,将尝试新的路子去发展,恢复灾后生产。“海外许多华人都对荥经砂锅感兴趣,震后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也许会朝这方面发展,开拓国际平台。”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当地一件陈列室,摆放着一些精美的砂器艺术品。
砂器厂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