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书已经被精装成小册,十分精致
今年2月4日,本报刊发了一则《大扫除发现清朝文书》的新闻,家住长安区炮里乡的王同锁老人在老宅收拾一个大木箱子的时候,发现了一摞清朝和民国的各类文书,本报报道后,陕西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王同锁老人,对这批文书进行了修复和整理,昨日,完成华丽转身的这批文书再次出现在了记者眼前。
发霉文书变身“艺术品”
“由于时间久远,每一份文书之间都紧紧粘连在一起,纸张有些发黄,有的甚至还出现了霉斑。”在今年2月4日的报道里,记者曾经这样提及出现在眼前的这些文书,但是昨日上午,记者在陕西省档案馆收集保管处再次见到这批文书时,却几乎认不出这些曾经发霉的纸张。
无论年代何时,纸张大小几许,这些文书都被装裱起来,并被编号,清秀的字迹在完成了清理、装裱等程序后宛如一份份艺术品。
“这些文书一共有114件,我们现在已经全部清理保护完毕,并按照类别进行了分类。”收集保管处副处长张艺介绍说,“之前我们馆藏的民间文书最早的是乾隆三十一年,王同锁老人这批文书里面最早的是乾隆十七年,使我们的档案收藏年代提前了14年。”
记者从目录上看到,这批文书年代最早的是乾隆十七年,之后一直持续到民国,其中年号从嘉庆、道光、咸丰一直到同治和光绪,几乎没有中断,类别包括契约、分家字据、借款字据和诉状等。
档案馆曾和文物商贩抢时间
“这些文书真实地反映了西安地区村民当时的生活方式,是清代西安地区地方产权转移、租赁、典当的原始凭证,也是那个时期社会状况的缩影,对研究民俗有很大帮助。”收集保管处主任科员杨雪说,得知王同锁老人有这样一批文物后,著名作家陈忠实还专程前往老人家里查看这批文书,并为老人题写了“春华秋实”四个字。
老人家中发现清朝文书的消息见报后,有很多文物商贩曾经找到过老人,并留下了名片,希望老人将这批文书卖给他们,“我们当时前往老人家拜访时,王同锁老人拿出了许多书院门附近的文物商人的名片给我们看,但是老人最后还是表示,会配合我们对文书进行修复和研究。”杨雪说。
在通过本报和王同锁老人取得了联系后,陕西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多次登门拜访,经过努力将这114件文书全部修复。
据了解,为了给老人留下纪念,他们按照古法,复制了一套文书的复制品,送交给了老人。 文/图 记者 付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