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中高端市场,酒庄兴起并非产业升级之信号 国产葡萄酒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国产葡萄酒庄近年来的密集兴起,在一些人眼中是产业升级的标志。然而,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则对此表示否定,“中国葡萄酒不存在产业升级这么一说,毕竟国产葡萄酒市场的发展不过十余年时间。并且,中国葡萄酒本身的起点就比较高,生产设备不仅不落后于国外,甚至还要比一些地区更加先进。因此和产品升级相比,调整产业结构是更迫切的问题。”
国产葡萄酒
一窝蜂扎堆中高端市场
任何一种产品都应有合理的高中低档之分,葡萄酒也不例外。然而事实上,目前国产葡萄酒多数以中高端酒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中高端就是瞄准了相对高的利润率,可这并不合理。
王祖明秘书长提出,葡萄酒的生产酿造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及葡萄品种有很大相关,选择某个葡萄园所在地区合适种植的葡萄品种,由此做出相应水平的葡萄酒来,这才是各个葡萄酒庄、酒企的合适定位。然而,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在一些由政府牵头主导的地区,欲发展葡萄酒产业,上来就说要做高端酒,这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全中国那么多葡萄园不可能全出高端酒;另一方面,市场也不可能全部接受中高端酒。
“事实上,酒庄酒仅是一个限量的精品,但精品并不代表其品质就绝对高端。”北京歌德盈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红平指出,法国的AOC原产地控制,其意义在于对一个产区来讲,每年每公顷允许生产的葡萄重量是要受到行业约束的。如果允许每公顷生产4吨葡萄,而葡萄种植的操作过程没有把控好最终产出了5吨,那也只能用其中4吨葡萄来做酒,否则就属违法,要接受处罚。而相对来讲,国内做酒庄更多是概念营销,而不是实打实能够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折磨,真的按照限量来酿酒,做出的酒自然也就达不到那种本应该浓缩的程度了。
“这种心态除了与国内整体快速消费的理念相关外,与目前国人对于葡萄酒知识、文化的平均普及率不高也有一定的关系——葡萄酒的优劣在不少人口中并不能感觉出真正的差别。”熊红平认为,由于国内葡萄酒行业的监管没能跟上,因此更多人将酒庄酒当作“精品酒”来操作,并且将“精品酒”的概念直接、简单地转换为了“高价酒”。而有了这样的理解,酒庄酒不仅无法在限量上有所保障,甚至是否仅用了自己葡萄园中的葡萄进行酿酒也要打个问号。
中国葡萄酒业普遍推崇法国的葡萄酒品质及经营模式,但其实法国的大部分葡萄酒都是餐酒,而中高端酒所占比重很少。王祖明秘书长表示,以拉菲为例,拉菲一级庄周围的土地面积共约110公顷,其中能出产一级庄酒的土地只有45公顷,也就是说65公顷的土地都不能出一级庄酒,其原因就是由土壤和小气候决定的。
国产葡萄酒
要能耐得住寂寞
中国目前建成的葡萄酒庄很多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整体来看,国产葡萄酒还是在更多重视营销。
业内人士指出,做葡萄酒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资金的沉淀,而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不甘寂寞的。在国外,一个酒庄如帕图斯,在1991年年份特别不好的时候可以整年不生产葡萄酒,不生产就意味着这一年没有产量,没有收入。而这个家族对于这种事情并不在乎,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葡萄酒品质的保障,且这种损失对他们来讲完全承受得起。而在中国,虽然很多人口头表示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但是目前无论从资金财富的积累还是心态的沉淀上还很难达到这样的状态。
葡萄酒发展至今,说到底还是“出身决定品质”。葡萄酒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种植,地点选得好,匹配合适的葡萄品种,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后天可以通过努力生产出好酒来;而如果先天从种植条件上就出现了差池,后期再努力也没有用。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会员部经理赵冬妮提出,真正专注品质的葡萄酒品牌,在选地、种植方面都会聘请专家团队,全面负责葡萄种植、酿造的整体监管过程。“出产一款酒,针对小气候寻找到适合种植的葡萄品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一定要先有专业人士前来考察土质、经纬度、历年气候再决定种植品种,如果只是跟风种植赤霞珠、霞多丽等知名葡萄品种,就多少有些外行了——不同品种在不同地方种植,所呈现出的品质会有很大的区别。”
国内酒庄兴起
可能只是一阵风?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认为,针对目前国内葡萄酒庄兴起的现状,几年后回过头来再看很可能就如一阵风。目前有些经营者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就有可能面临退出葡萄酒行业的境况。事实上,目前国内已经有些地方出现了这一现象——早几年投身做酒庄的一些经营者已经遭遇了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挑战,有的人于是退出行业,有的人则是继续坚持,但重新调整了经营思路。
真正做酒的人都明晰,在葡萄种植三五年后能够出一点酒就算不错了,但此时期待着出多高品质的酒是不可能的,毕竟葡萄种植有很多“靠天吃饭”的成分。“葡萄是多年生农作物,当你‘熬’到了该结果的时候,也许得到的是你期待的结果,也许会和你的期待差距甚远。”
在为种植园挑选合适种植的葡萄品种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公式”。“理论上看某个地块适合种哪个葡萄品种是可以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是否真正合适或者在这块土地上能够有很好的表现,则需要时间去实践和摸索”。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提出,未来国内酒庄的发展应摆脱“酒庄酒”营销策略的束缚,转为凸显自身产品或者区域特色,如此才能长久发展。
除了做出产品特色外,判断未来国内葡萄酒市场的走向,还有一些必须的要素。北京歌德盈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红平提出,首先,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要基于消费葡萄酒的群众基础。目前中国人均葡萄酒年饮用量为2升,未来如果可以提升至5升,那时的市场需求量对于行业的规范就能够有更多的要求了。毕竟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都是不规范的,待完成资本积累以后,行业中的一部分从业者才能够潜下心来开始认认真真做事请,由此助推产业的升级。
另外,葡萄酒行业需要有一定的监管及自律,比如明确到底何为酒庄酒,只有将概念规范了,在国际上才有与他人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北京波龙堡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文朋表示,法国对葡萄酒的分级标准、商标表述等是非常严格的,但是中国目前还仅是一个简单的国家标准及各个企业标准,缺少严格的分级标准等介入手段。
【后 记】
葡萄酒个性化时代何时到来
葡萄酒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产品,但不必要被人为地神圣化和神秘化。
跑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葡萄酒都是以佐餐酒为主的,其价位也都是可供普通百姓消费的。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建议,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选择自己喜欢的酒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对于饭菜口味都有自己的喜好一样简单,用这种心态去感觉酒就好了。哪怕初识葡萄酒的人愿意用可乐、雪碧兑酒喝,这也没有什么值得批判或否定的,人们对于新事物总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酒那就是好酒。
当年拉菲在业内如此盛行的时候,就曾被批评是不正常的现象。其理由是人们对于葡萄酒的喜好应该是个性的,拉菲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样的地位。名庄酒本身就属于小众消费品,有钱人各有各的喜好,五大名庄的酒都一样这才是常态。而且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说,拉菲酒的口味很可能并不受中国人所喜欢。如果把酒瓶蒙起来只品酒的话,很可能10个中国人中9个人都不喜欢。因为这种有陈酿能力的酒,本身其酸度、单宁、酒精度、酚类物质等都会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具备陈酿和长时间储存的条件,因此酒的味道就会厚重,而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习惯。
回到国产葡萄酒的话题,众所周知拉菲是知名红酒,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拉菲在18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投入生产了,到了19世纪中期就已经闻名于世了,发展至今有长达300年的历史。因此,这种名声的积累绝不是今天做广告,明天就能成名的结果。
再追溯至整个法国酒庄,1855年分级时的标准就是参考了过去100年的交易记录,足以见得葡萄酒行业在国外早就有了相当长的历史积淀。而反观国产葡萄酒,恐怕,我们还需要一些历史来证明自己。
本报记者 王怡
供图/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