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
本报记者 孔德
王侠军这个名字,曾经是与琉璃分不开的,他是玻璃产业中的佼佼者——琉璃工房的创始人之一。这位被誉为“现代琉璃之父”的艺术家,在30岁之前,拍过电影,当过演员,也做过广告人。而立之年,王侠军被一块小小的玻璃文镇吸引,便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光怪陆离”的玻璃世界。2005年,王侠军的琉璃作品通过连战和宋楚瑜的访问进入大陆,由此在两岸掀起的琉璃热延续至今。
已经功成名就的王侠军,在50岁那年,却因“最初的梦”,又亲手开启了他事业的一扇崭新大门:白瓷。
陶瓷是50岁之后的功课
王侠军说:“早年在美国学习玻璃创作的时候,我曾经用白卡纸做了许多立体设计模板,希望能通过陶瓷表现出来。当时探访了美国很多制造店,都说设计太过天马行空,做不出来。”
王侠军不甘心,回国找到做陶瓷的老工匠,得到的回答却是瓷器“不能有面、不能有线,不能有悬空。”这些禁制,几乎会抹平他设计中的所有灵巧细节。将创意付诸实践的难度似乎比创意本身要难百倍,王侠军的陶瓷梦就此搁置。
1994年,王侠军成立第二个琉璃工作室“琉园”。在经营琉璃的同时,王侠军一直却没有忘记自己的陶瓷梦,“琉园”上市后,他决定重新拿出以前的陶瓷设计模型,研究生产的可能性。“琉璃我已经做了20年了,到了这个年纪,有一点资源,我还是想重新试试。”
王侠军用了3年时间,先后拜访了大陆、日本、东南亚等地,寻找了100多家工厂,无论是大品牌的代工厂,还是陶瓷艺术家自己的作坊,都没有一个能帮助王侠军实现他的设计。但这次王侠军没有放弃,“为了喝这口牛奶,我们开始自己养牛”。
王侠军带领他的团队,用“带上电脑、水平仪、计算器和标尺”的烧瓷方式,在器物内外不厌其烦地搭设复杂的托具,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烧出了他想要的器型。
在知天命的年纪,王侠军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说:“我感到陶瓷是我50岁之后要做的功课,希望能重振中国瓷器过去辉煌的文化高度和工艺骄傲。”
差异化产品寻找蓝海
王侠军为自己的品牌取名为“八方新气”,他说:“‘八’代表的是生活的空间, 我们希望能与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相结合;‘方’代表传统工艺作品的方正规矩,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新’,是希望以一个创新的概念,做符合现代的作品;‘气’就是东方人生活里面最重要的正能量来源,每件作品期许能带来气韵生动的愉悦。”
在八方新气的产品中,很难找到一件传统器型的瓷器。相反,棱角、悬空、弯度这些现代设计元素却几乎体现在每一件产品中。“我们就是想把时尚元素和这曾令人骄傲的传统结合起来,不靠别人的工艺,从骨子里革命带出它的美。我们要做的是当代的官窑,不惜代价来追求完美。另外,走老路的话,会陷入价格竞争的‘红海’里面,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蓝海’,就决定做差异化的产品。”王侠军说。
崭新的器形理念让人们欣赏到陶瓷世界中传统与新气的结合,在器的宁静里传达气的变通,但在生产过程中,即便以模具支撑,直线还是常会歪斜,平面会凹陷,伸长的部分会缩短,圆环的形状也会变成椭圆。王侠军坦言,即使他与团队如今已克服多项技术难题,很多产品已可以投入量产,但“成品的失败率仍旧很高”。他的每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设计制作过程的每个工序严谨精细,以致作品的合格率只有30%,而收藏品仅为1%。
如此高的失败率,使得成品备显珍贵。在八方新气的上海分店里,镇店之宝《英姿》和《福扬》售价都在 20 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余作品价格亦不菲。王侠军说,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就是要卖给那些“对生命充满期许、对生活勇于探索,具有端庄的自我,对自己有所坚持的人。”
好作品要能和使用者互动
八方新气的产品兼具观赏性和使用性,大到花瓶、托盘,小到茶具、笔插,全部以纯白色亮相。为何选择白瓷,王侠军说:“老子曰‘大白若辱’,因为白色本身并不突出,任何颜色和白色在一起都很明显,白色更像是背景,它代表了谦虚、包容。庄子也说过‘虚宝生白’,白色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王侠军眼中,所谓创意,不仅包括设计者赋予作品的趣味,也包括使用者参与创造的生活趣味。他认为瓷器不仅仅是艺术品,还要能够与收藏者产生或静的观赏、 或动的使用的交流互动。“我们生活中的物件,很多都添加了趣味性,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能与产品互动,难道瓷器要永远摆在桌面上而不能参与吗?”
说起八方新气一款名叫《祝福》的葫芦形连环盛器,他介绍说:“你可以用它来插花,也可以摆放水果。吃生鱼片的时候,大的放冰块,小的放芥末。有一个朋友在家里请客,用它盛了汤圆,舀的时候汤圆一颗颗滚下来,客人看到惊喜万分。八方新气希望藉作品建构一个平台,能让使用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感受更深刻的生命质感。”
王侠军乐于看见自己的作品被开发出更多功能,他认为这是用户对设计的认可、对创意产生的共鸣。王侠军相信,自己设计的瓷器,可以让使用者从“麻痹”生活状态中暂时解脱。他说:“每件作品都是我把心里的理念通过一个对象传达出来,它包含着很多的美感和心意。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更多精神上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