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世界全面开启
http://www.socang.com   2013-09-23 09: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曾 静

  “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作为湖北美术馆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凭借国际视野,重点打造的品牌展览,这一公益性、学术性、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第一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被评价为“真正是既传统又当代,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好展览,既具有学术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又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喜爱”。今年,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又将于9月28日至11月3日向公众呈现,这次展览被列为“湖北省文化厅系统2013年十件大事之一”,湖北省文化厅作为本届展览的指导单位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再次由湖北美术馆和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共同主办,邀请了著名理论家皮道坚和资深漆艺家陈勤群共同策划,国际策展人张颂仁担任学术主持,著名漆画家乔十光和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冯健亲担任艺术顾问,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和副馆长冀少峰担任艺术总监,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美国、越南共6个国家的58位优秀漆艺家和7所高等院校的近300件漆艺作品参展。不论从规模还是学术意图来看,这一届展览都意味着“大漆世界”全面开启。

  为什么要开启“大漆世界”

  漆艺是一种造价昂贵、气质高贵的艺术,其色泽光华内敛,质感温润细腻,形制轻巧多变,并兼具固久、耐热、防潮等实用特质。在古时,它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其鼎盛时期是战国到秦汉的500年间,当时的诸子百家、秦皇汉武都生活在以漆器为日用品的起居空间。可以说,那个百家争鸣、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以漆为贵的时代,由于制作费时耗工,漆艺一直都属于生活中精致贵重、有境界的宝物,常作为祭祀礼器、馈赠珍品等。但20世纪以后,由于机械化大生产和瓷、塑料、不锈钢等材料的替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作为使用品的漆器从中国人的生活中逐渐退去。而从中国流传到日本、韩国的漆艺,却被他国继承发展得很好,至今仍有很高的普及度,这让我们颇为汗颜。

  中国虽有过鼎盛的漆器时代,但现在漆艺对于国人来说实在是颇为陌生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在漆艺展的展厅里听到正在参观的父母或老师对孩子或学生说:“看,这就是用油漆画(做)的”。大家都知道油漆,却不知道还有一种漆叫天然漆、大漆,它不仅无害、环保,还是中国的特产,有着与中华文化精神相一致的质感属性,在中国有7000多年的历史传承,如今却中断了。为了续存这一传统文脉,我们必须开启“大漆世界”,并且我们试图厘清漆与传统的关系、漆与当代的关系、漆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漆艺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最终谋求漆艺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一是在艺术语言探索上的可能性,二是在实用领域的可能性,这将是我们不遗余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推动大漆艺术发展的方向。我们所提的“漆”也不只是一种材料,而是一种东方精神和中国方式的传达,是作为文化载体的漆的概念。

  湖北有着深厚的漆艺传统,不仅出土了数量众多让世人惊叹的楚漆器,还盛产世界闻名的“毛坝漆”,并且至今仍有一批坚持漆艺创作的艺术家,所以在湖北发展漆艺,可谓是既接地气又接人脉。如今被人们遗忘、边缘化的漆艺理应在湖北发扬光大,漆艺回归复兴的大计也理应在湖北实现。故此,湖北美术馆担负起了开启“大漆世界”的重任。

  以策略和创举铺垫“大漆世界”

  湖北美术馆从2009年至今,共举办了3次与漆有关的大型展览,并幸请到了皮道坚、张颂仁和陈勤群3位先生担任策划。策展人皮道坚总结得非常准确,这3次展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学术推进过程”。每次展览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学术指向,湖北美术馆和3位策展人都在摸索中寻找策略、调整方向,不断有新的创举和贡献。

  2009年,“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前身,也就是“造物与空间──2009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口碑,其突出贡献在于选取了巧妙的文化策略,即首场秀“以大型制作在精致典雅的日韩漆界中找到中国现时可以出场的最有利位置”,以空间造型打破漆艺界以漆画为主导的局面,并介入当代艺术界。17位国内优秀的漆艺家分别从古典、新古典、实验三个维度,以大漆来制器造物,所设计文房、茶室、静坐间、祭祀空间、香具、酒具、茶具等,都以典雅、实用为原则,以期从家具和器物两方面来追溯“器用”与“载道”的文化传统,为国人提供一个回归自我、静对心灵的精神空间。策展人张颂仁希望通过这样的策展手法,“把漆艺重新带回国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这些充满文化记忆和日常起居生活记忆的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漆艺复兴的希望。这批当代漆艺家最可贵之处就是他们在传承了漆艺的特殊质感之外,还试图以一种更新的态度挖掘漆艺自身的文化价值,来推进漆艺的当代转型。他们没有被动地遭遇漆艺的边缘化,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当今优秀文化艺术的借鉴与融合当中。他们的创作不仅显示出传统媒材与当代文化的碰撞,更提示了一种东方特有的精神气质。从他们的探索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其自身价值和文化创造力的肯定。

  2010年,第一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全国漆艺界中第一次清晰地提出“大漆世界:材质·方法·精神”的学术主题,邀请了7个国家的41位优秀漆艺家参展,首创了以“大漆世界”这一材料界定和文化立场策展的先河,这无疑是对中国当下漆艺创作及其生态的一次警醒。目前,漆艺的传统既无法在民间得到完善的保护和传承,又不能及时在高校得到系统严谨的转移和完善的学科发展;几年前由于廉价化学漆的巨大冲击,大量合成涂料成为大漆的替代品,使我们不仅在审美上产生混淆,而且在漆艺产业和漆艺教学中也都以合成漆为主;普通民众对大漆和漆艺没有认知,理论批评界也不多加关注,这种种境遇可谓是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振臂疾呼“大漆世界”是极其必要且急不可待的。作为不同于西方并能够体现文化差异的语言形态,我们迫切需要找回这一颇具精神性和中国味道的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在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中的位置。第一届的三年展给了我们很多惊喜,我们看到了大漆这一古老材质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各种结合,张力无限,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启“大漆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2013年,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创举就在于实施了傅中望馆长提出的由策展人皮道坚和陈勤群带队进行全国漆艺资源考察的构想,为期4个月,总历时46天,走访了14个省、23个城市,考察了18 所院校、43位艺术家漆艺工作室,还包括各地文物市场和博物馆的漆藏,这种大范围的深入考察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而本届三年展的贡献就在于,以4个分展的立体结构从“历史脉络”和“传承现状”两个角度来建构“大漆世界:源·流”的宏图,从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对比,思索、借鉴、调整不同漆领域的方法论问题。分展一“楚韵·汉魂”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传统漆工艺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它们与这个时代结合的程度,以及对传统继承发扬的程度;分展二“母语·流变”中,我们可以比较中外漆教育的不同方法和现状,相互借鉴、相互激发;分展三“漆语·中生代”中,我们可以比较一大批国内漆艺家在传统和当代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传统表达中他们与老一辈的漆艺家乔十光先生有哪些相承又有哪些不同,当代表达中又有哪些最富活力的探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分展四“纤手·髹饰”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女性漆艺家的创造,她们有哪些独特的视角。我想这对于当前略显边缘化、学术理论批评都相对不成熟的漆艺界来说,是非常有贡献的。

  “大漆世界”全面开启

  这三次展览作为“大漆世界”的开端,出色地完成了探索和梳理工作,经过皮道坚、张颂仁、陈勤群三位策展人和湖北美术馆的倾力合作,不仅带动了收藏界、美术馆界和学术界对漆艺的关注,也让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漆教育的学科负责人开始认识到大漆的价值,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大漆人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中国当代漆艺创造的活力,打开了东方漆艺当代表达的多向维度,为其扩展了丰富的衍生空间,奠定了“大漆世界”的全面开启。

  然而,我们的实践才刚刚起步,未来仍有大可作为之事。将来,每一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都力求邀请中外漆艺界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漆艺家参展,并通过学术研讨逐步建构“漆学”。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策划各种公共教育活动来全面推广大漆艺术,以期让学术探讨和公共推广齐头并进,掀起一股关注漆文化、探讨漆文化、延伸漆文化的热潮,让东方漆艺走向当代、走向国际,让“大漆世界”在湖北美术馆全面开启,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大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42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