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9月18日电(记者邵香云)在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的办公室,有大大小小,或木或瓷的雕刻精美、年代久远的月饼模子,这些饼模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王来华酷爱木雕,喜欢老家具,1996年,他在逛古玩市场的时候淘到了几块雕刻精美的月饼模子,然后就开始研究它的艺术性和文化含义,以后越买越多,研究的兴趣也愈发浓厚,近二十年时间里,他收藏了4000多个饼模,其中不乏一些朝鲜、韩国等国家的饼模。
王来华介绍说,饼模是一种制作饼、糕、粿的工具,模子上印有很多花样,用这个模子制作出来的月饼不仅美味,还因为各种漂亮的图案成为吉祥祝愿的代名词。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月圆、饼圆、家人团圆是这个节日不变的主题。月饼,不仅香甜,而且寓意团圆。过去家家户户制作月饼却是使用月饼模子来完成的。
“月饼模是反映中国中秋文化的一面镜子,"福"、"德"、"和"是出现在月饼模上较多的文字,福禄寿喜、和谐喜庆、合家团圆、月圆中秋等是饼模经久不衰的主题,而龙、麒麟、蝙蝠等瑞兽及梅兰竹菊等花草,则是图案的主角。同时,月饼模上还少不了一圈规则形状的花边,常见的有"缠枝花"。” 王来华说。
据相关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自从1996年开始收藏饼模以来,每到一处,王来华必去淘“宝”,目前他已经拥有山西、山东、天津、北京、河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苏等十几个省区市的饼模,几乎涵盖了从明代以来使用饼模比较多的区域。
尽管饼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凭借电脑雕刻的精细、标准、卫生以及便于配合机械化生产等优势,迅速取代了老式木制糕饼模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地位。其结果,手工雕刻的糕饼模和制作工艺慢慢地走向了衰败。
另外,大多数普通人家早就不像以前那样热心地自己制作月饼或其他糕饼了。生活的富裕和工作的紧张,使大家更愿意购买现成的食品,传统饼模逐渐没落,而其中的文化也随之而去。
收藏的时间越长,王来华对饼模文化的博大精深越痴迷,如何留住这些文化的遗产,留住过去人们艺术化的民俗生活,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东西。目前,国内也鲜有研究饼模的著作,王来华通过自己的收藏研究写了一本书,即将出版。
“我这本书最主要的特色是对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糕饼模业的集大成,选择各地有代表性的一些模子,做一些展示,除了照片和文字的解释之外,还从糕饼模业的整个的称谓、流传、制作特点,传承方面的情况做了一些研究。”王来华说。
王来华表示,仅靠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饼模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民间等的共同努力,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和发扬饼模制作工艺,保护、鼓励和培养相关的手艺人。他说:“留住这些雕刻精美的模子,也是留住百姓艺术化的民俗生活,留住传统文化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