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粉彩渔樵耕读纹观音瓶高45厘米观复博物馆藏
中华文明具有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农耕在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耕”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的偏旁是一种农具,叫“耒”,右边是一个“井”字。中国人对“井”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井代表生存环境,离开家乡就叫“背井离乡”。
农耕民族能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一边的春种秋收,所有的概念都是轮回的。游牧民族由于要不断流动迁徙,不需要回过头去看原来的地方,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一定要长距离、大面积地迁徙才能生存。农耕民族相对来说容易固步自封,每年春天把种子种下去,只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农耕民族的文化是很美丽、很有魅力的,呈现在器物上会有自身的感觉。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件粉彩瓷器,它的造型叫观音尊。
上面的图案是当时比较常见的《耕织图》,而且以耕为主。得到历代帝王推崇的《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分为耕图和织图两类。康熙皇帝南巡看到以后,感慨于农夫之苦、织女之寒,就命宫廷画家焦秉贞把《耕织图》重新画一遍,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康熙之后,从雍正到宣统各朝一直都在画《耕织图》,形式有拓本、线条本、彩本等,画到瓷器上主要是乾隆时期的。这件观音瓶正面表现的是耕图,有耕牛、插秧,还有《渔乐图》性质的活动;背面是织图,还有晒谷活动。这瓶子不可能把46幅画面全部集中到一起,它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当时的瓷器工艺。
马未都
祖籍山东荣成,生于北京。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鉴赏学堂
1 农耕民族吃五谷杂粮,那么古代的“五谷”指的是什么?
马未都评:对于古代的“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稻、黍、稷、麦、菽,毛主席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稻和菽是五谷的两头,稻为首先,菽是末。菽就是豆子,各种豆子都属于菽。另一种说法只是换掉其中一种,就是用麻来代替稻,有的人认为稻出现得比较晚,所以五谷就是麻、黍、稷、麦、菽。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麻是可以榨油的,它不能当粮食吃。我赞同第一种说法,五谷就是稻、黍、稷、麦、菽。
史书上记载,当年康熙皇帝提倡农耕,他晚上出来遛弯,走到了自己种的稻田,忽然发现有一棵稻穗长得特别高,他走过去一看,发现稻子已经熟了,就把那个稻穗收起来了。第二年他就指示下面人去种,果然稻子就早熟了,这就是早熟稻的发现。
2 请正确读出“舂”、“碓”两个字。
马未都评:“舂”字念“chong”,它是一个动作,比如舂米。李白曾写过一首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是说他有一次下乡,住在一个农民家里,有位老妇人晚上帮他又做饭又干活,他心里很感动、第一句“我宿五松下”,交代了地点,第二句“寂寥无所欢”,是说主人热情招待,他没什么事情做。“田家秋作苦”,是说农民秋天劳动很辛苦。“邻女夜舂寒”,就是说到了晚上,邻居家的女儿还在不停干活,就是舂米。这是李白诗当中题材比较独特的一首,很让人喜欢,“舂”字说的就是这个动作和这件事。“碓”字念“dui”,它是一种工具,想当时石臼,也包括一个动作、“舂碓”两个字连起来,是指给谷子、五谷杂粮脱壳。
(据《醉文明》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