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北京 陈润民
明代永乐与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政局稳定,城市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包括瓷器在内的手工业生产的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御窑厂烧造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也是明清青花工艺的典范,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永宣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但宣德朝数量要远远超过永乐朝。仅景德镇御窑厂的瓷窑在宣德年间就增至58座,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并成为生产的主流,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常有缩釉现象。有的过于厚重,不注意修胎,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简略,很讲究意境、情趣,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另外,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王皇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本身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明沈德符《野获编》、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清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等均有记载,能诗善画,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卧图卷》、《万年松图卷》、《莲蒲松荫图卷》、《苦瓜鼠图卷》等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艺方面的发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烛台
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永宣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摆脱了元代厚重风格的影响,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酷似桔子皮一样的桔皮纹,这种特点在清代很难仿造成功。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永宣青花之所以被后人推崇,无疑与当时所用的青料有很大关系。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哪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官窑青花瓷器基本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明确记载了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用料为“苏麻离青”。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苏麻离青与国产料在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据化学分析,这种进口青料别具一格,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给人以凝重之感。特别浓色处往往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同时,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色调不同的青花,令人赏心悦目,如蓝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王士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以上两本书均对宣德青花有很高的赞誉。另外还有许多明清文献对永宣青花在造型、釉色、烧造工艺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评价。
永宣青花造型继承元代、洪武时期的传统式样,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造和改进,品种多种多样,在明代也是首屈一指的,十分富于变化。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餐具和陈设瓷,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压手杯,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葫芦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因上下粗壮而得名,是永乐朝的典型器。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双系小盖罐,永乐首创。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如意耳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藏草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镂空香熏、鱼缸等。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80厘米。一束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外贸易的频繁往来,许多造型模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器物,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无挡尊)、折沿盆、八方烛台等。这些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瓷器在永乐朝曾大量烧造。整体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修胎仔细,很难看到接痕,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以永乐朝为代表,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具有典雅、清新秀美的艺术风采。
永乐、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时期注重从自然界选取素材。植物纹有:缠枝莲、蕃莲、束莲、枇杷果、牡丹花、扁菊花、栀子花、百合、灵芝、牵牛花、忍冬纹、石榴、柿子、荔枝、海棠花、山茶花、宝相花、射干花、松竹梅、葡萄、瓜果、折枝桃、西瓜等。许多花卉的枝干、花叶经过概括、变形、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布局非常匀称。永乐青花还常绘园景花卉图,多见于60厘米左右的大盘。缠枝莲花在永、宣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云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绶带鸟、麻雀、海兽、飞象、麒麟、狮子等。永乐龙纹,一般张嘴,常常是细颈长身,比元代粗,多为五爪呈轮状,少数为三爪、四爪;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泼辣有力,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所以描画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琴棋书画,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海水纹在永宣青花中更是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等吉祥图案和文字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永宣青花在装饰上有的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永宣青花纹饰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气势,恢弘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永乐青花款识不多,仅见于压手杯里心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帝王年号款。明谷泰《博物要览》中记载:“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永乐年制’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但主要还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画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圈,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
由于永宣两朝中间相隔的洪熙朝只有一年时间,所以过去文物界有永宣不分之说,往往把没款的瓷器划为永乐,实际不然,笔者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700余件永宣青花藏品,结合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永乐、宣德地层出土资料来看,永宣青花既有其共同点,也有许多区别之处。概括起来,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颜色稍深于宣德青花,造型圆润灵巧,许多器物尺寸不是很大,梅瓶下部近底处要比宣德梅瓶略显肥胖丰满,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绘人物的极少,仅见青花胡人舞乐双耳扁壶。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杯心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而宣德青花,胎体重,瓷化程度高,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多布气泡,有桔皮棕眼,也就是橘皮釉明显,青花浓淡相间,多带有黑色结晶斑点,造型更加丰富,尺寸比永乐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讲究布局、层次,绘画技巧更为成熟,用笔很有气势,大多写有年款。
名声显赫的永宣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仿效,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时至今日仍大量仿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御窑厂以清宫旧藏的永、宣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及色感上有的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很强的永宣青花韵味。清代仿永乐青花主要是以雍、乾两朝为代表,雍正仿永乐青花器有青花菊瓣纹鸡心碗、青花锦纹双耳扁瓶、青花绶带耳葫芦扁瓶、青花折枝花纹双耳扁瓶、青花缠枝花纹折沿洗、青花缠枝花纹双系盖罐、青花缠枝花鸟纹大盘;乾隆仿永乐青花器有:青花阿拉伯纹盘座、青花加金苜蓿花纹碗、青花锦纹壮罐、青花折枝三果纹僧帽壶。康熙朝仿宣德青花的器物有青花仕女纹碗、青花缠枝花纹钵缸、青花折枝花果纹花口碗、青花缠枝花纹鱼篓尊,青花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器有: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青花花果纹梅瓶、青花花卉纹书纹灯、青花团龙纹葵式洗、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青花绶带耳葫芦瓶、青花牵牛花四方倭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器有青花锦纹盖罐、青花凤穿花纹罐、青花松竹梅人物纹盘、青花把莲盘、青花花果纹执壶等。虽然青花发色也略有晕散,但小黑色斑点是人工点出,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整体上看还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个别仿品如不仔细对比辨别、观察分析,极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