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近千万的白玉手镯芯、单价数万元不等的青花镯芯和我买到的不足千元的青花牌子(从左至右)。孔伟/摄
和田玉有故事,退一步说和田玉的手镯或其他玉件也有故事,但手镯芯原本只是做完手镯之后的副产品,又称为边角料,只是不知从啥时候起,这副产品似有“扶正”之意,价格扶摇直上甚至直追手镯本身,于是,这手镯芯便也有故事了。
之前虽然也加工过一些手镯,但手镯芯一直未引起我的重视,一般都用作加工珠子、平安扣等小玉件,或者干脆送人了事。直到玉友小陈的一次售货经历改变了我对手镯芯的看法:一件用青花手镯芯加工而成的圆牌,实际上也就是将手镯芯切成一厘米左右厚度的圆片,磨平、抛光,在边上打一个系挂绳的“牛鼻孔”,系根绳,也就OK了。玉质还过得去,有点黑白水墨画的小意境,拍卖价一直到2200元才打住。此案例一出,惹得我们一帮玉友一窝蜂地热烈追逐手镯芯,尤其比较细腻、黑白比较分明、有点水墨意境的青花籽料手镯芯更成了抢手货。我认识的两个玉友竟在互相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同一家网店里抢购同一件青花镯子芯,买到的得意洋洋,竞争失败的十分郁闷,直到周末竞得者将镯芯带到古玩城显摆,两人这才知道平日里关系不错的玉友竟然在网上成了争得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看着一帮玉友纷纷参与“镯芯行动”,我也不免有些心动,想起曾在一家网店里见过一块青花牌子,开价才300元,并不比小陈2200元卖掉的那块差,赶紧上网搜搜,看那件东西还在不在,却哪里还能见到它的踪影?不仅如此,那家店里玉件的价格也早已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再扩大范围一搜,发现稍好一点的手镯芯不仅价高,而且十分抢手:一块厚度仅1.8厘米的镯芯,勉强能切两块随形牌子,标价却达到19800元,如果加上加工费,一块圆牌的价格就已经过万了,是不是有些离谱?饶是如此,这件东西仍被几百个买家收藏,看来喜欢的人着实不少,根据我的经验,有这么多“粉丝”的东西,一般不出半月就会从网店里消失。
还有更离谱的。同样是在网店里,一块直径5.3厘米、厚度2.1厘米的白玉籽料镯芯,白度一级半,离人们热捧的一级白尚有不小的距离,但其标价达到了9999999元,差一块钱身价千万!而在实际成交中,即使白玉籽料手镯也似乎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位,千万级的真实成交只翡翠手镯有过(最高甚至过亿),和田玉单只手镯的成交价最多也就百万级,至今未见过千万的报道(如果有,那一定是新闻,而且堪称玉石界不小的新闻,记者们哪会视而不见?)
在网上逡巡了半天毫无收获,倒是随后的一个周末在古玩城的地摊上买到一块手镯芯做成的青花牌子,质量不比小陈拍出去的那件差,价格却不到其成交价的一半,算是圆了我的青花镯芯牌子梦。
人们之所以认可手镯芯,是因为手镯绝大多数都不会有绺裂等瑕疵,否则卖不上价不说,一年半载也很难卖出去一只——谁愿意花钱买一个破破烂烂的玉镯子箍在手腕上?依照正常的推理,既然手镯都没啥问题,手镯里面的那个小圆饼就更没什么问题了。这在以前确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如今一些商家却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式动起了歪脑筋,将一些原本有不少瑕疵,不能加工其他玉件的边角料,只要尺寸够,便用钻筒钻出一个个圆圆的“饼”,就可以充当“手镯芯”出售了,虽然这些东西跟手镯实际上连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1997年香港回归前偕夫人的一次参团海南之旅,在一家购物商店里见到一块用贵妃镯(即椭圆形手镯)镯芯雕刻而成的翡翠龙牌。牌子当然也是椭圆形,比较薄,估计是一块手镯芯一开二甚至一开三做成的,几乎满绿了,种份估计到冰糯种的样子,雕工还不错,旁边还附有一张翡翠A货的鉴定证书。商场标价6万元,据说还可以适当砍价。但当时看的人多,砍价的却几乎没有,更别说真金白银将其收入囊中了。16年后,前几天和懂翡翠的朋友说起这事,他习惯性地咂咂嘴摇摇头说,现在别说6万,也甭说60万,100万你别问我要不要,只问你有没有!
玉疯狂,手镯疯狂,现在连手镯芯也开始疯狂了!谁知道这圆圆的“饼”以后还会演绎出怎样令人咋舌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