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玉玦风格不同(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08-05 10:14   来源:广州日报

马家浜文化玉髓质扁平环形玉玦

马家浜文化玉髓质扁平环形玉玦

  蒋卫东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在我国最早的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非玉玦莫属。玉玦,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器形相当成熟的玉玦,且都以闪石玉制成,形制主要有扁平环形玦和管式玦两种。其中,扁平环形玦不仅是兴隆洼遗址玉玦中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器形,同时也是我国玉玦很长一段时期内最常见的造型,从七八千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到两千多年前的云南小松山西汉墓葬,地域纵贯南北,时间绵延五千多年。文献中所谓“如环而缺”(《国语·晋语》韦昭注)与“环之不周”(徐楷《系传》)的玦,都是指此类扁平环形玦。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扁平环形玦,形体琢制已非常规整,中孔似以钝头的砂岩质圆棒形钻具反复钻磨所成,因此中孔四周常留有坡度较宽的孔壁;玉玦的中孔直径(“好”)均大于边宽(“肉”),“肉”的横截面多呈扁椭圆形或弧边三角形。管式玦的造型则只见直管形一类。玉玦的玦口,普遍采用线锯或片锯带动解玉砂磋磨截取。这种以人力控制解玉砂运行的间接摩擦法,是我国古代制玉工艺的核心技术。

  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玉玦,年代略晚于东北地区,但出土数量远比东北地区为多,其中马家浜文化玉玦就超出90件,形制可分为扁平环形玦、大孔镯形玦与管式玦三类。其中扁平环形玦的形制,有由小变大、由不圆整变为圆整、“肉”的横断面由不规则的椭圆形演变为较规整的扁方形、中孔由小变大的总体趋势;大孔镯形玦,外径一般在7~8cm,孔径5~6cm,“肉”宽仅约1cm,呈窄条状,横断面常呈较规则的六边形或近圆形;管式玦形制有直管形、中间鼓凸的腰鼓形、一端大一端小的台形等多种。

  与东北地区不同,长江下游地区早期玉器的质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硬度在5度以下的滑石、萤石或叶腊石,另一类是硬度达到7度的玉髓,均为非闪石玉的美石。考古资料显示,马家浜文化晚期玉料与玉玦器型间已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如目前所见的大孔镯形玦均为玉髓质,扁平环形玦中玉髓质的也占半数以上,而形体较小的管式玦则未见有玉髓质。

  马家浜文化玉玦的制琢过程较为清晰。先采用直接打击法打制出粗坯,再修治、磨制成圆饼形毛坯。扁平环形玦中孔的钻琢,多种技法并行:有以狭小燧石桯钻直接旋搅而成的;有先用燧石钻具钻出小孔,再用线锯“搜拉”而成的;有以钝头的砂岩钻具磨旋获得的。有意思的是,马家浜文化扁平环形玦的中孔大多有意偏于一侧,而玦口往往位于“肉”较宽的一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南北玉玦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9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