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古玉鉴定:模仿出土生坑玉器(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07-15 13:21   来源:广州日报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战国龙纹环(清末民初伪古玉)

  蒋卫东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古玉品鉴9

  伪古玉指照搬照抄古玉器型、纹饰、色泽与琢工的伪造玉器,其目的在于以假充真,以新充旧,牟取暴利。这类玉器虽然与仿古玉是孪生兄弟,都以仿古为形式,但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却相去甚远。它多采用低等或劣质玉料,琢工粗糙,造型与纹饰常有失古制,而且几乎每一件上都有刻意伪造的沁色,所以不能笼统地将其归于仿古玉的范畴,称之为伪古玉或假古玉,比较恰当。

  伪古玉是金石学兴起之后的副产品,金石学营造起全社会持续好古的风气,仿制造假便随风气而至,成为宋元以来我国玉器制琢中的一大痼疾。宋元直至民初的伪古玉,器型、纹饰多依古玉图谱仿制,但古玉图谱均以摹绘形式著录,常与原物略有出入,因而真伪不难分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战国龙纹玉环,为清末民初的伪古玉。此环青玉,局部黑色沁。环体中间透雕一龙纹,造型与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战国龙纹玉环相似,但仔细观察,破绽不少:首先,此环龙纹气势疲弱绵软,缺乏战国龙纹矫健灵动、富有力度的气象,而且龙身还凭空多出一个不伦不类的锚状装饰;其次,春秋时期玉环才流行龙首纹,而此环纹样,既与春秋龙首纹不完全一致,又与战国流行的谷纹等大相径庭,有“关公战秦琼”的嫌疑;第三,此环沁色生硬突兀,不够自然,为人工仿沁。不过,当今伪古玉绝大多数以考古发掘报告或出土玉器图录的高清彩色照片为蓝本,“高仿”伪古玉精心模仿出土古玉的造型、纹饰与沁色,甚至还使用考古研究复原的古代玉器制琢工艺,辨识颇有难度。

  伪古玉的关键在于玉料的选用和人工仿沁。选择品相接近古玉的玉料,是伪古玉以假乱真的前提。据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明代吴中玉工为了仿制汉宋螭玦、钩、环,就选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在传世的明代仿古玉剑饰中,就常见一类杂有墨色斑块的瓷性青白玉。当今“高仿”伪古玉,也一样精心挑选带有瑕疵、斑块、绺裂的杂质玉或劣质玉,因而其在玉料和琢工方面的成本非常有限,主要精力花费在仿沁做旧环节。

  古今伪古玉在仿沁色方面的选择泾渭分明。古人崇尚盘摸得圆润红熟的“熟坑”玉器,而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安阳殷墟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爱玉人士逐渐接受和喜欢上了出土的“生坑”玉器。所以,宋元至民初,“老提油”、“新提油”、“琥珀玉”、“血玉”、“梅玉”等种种匪夷所思的仿沁技法大行其道,但都以模仿“熟坑”玉器为目标,而当今伪古玉,却都在模仿出土“生坑”玉器方面穷极功夫。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伪古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