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红军 实习生 魏杰如 报道
本报济南讯 6月8日下午,在省图书馆举办的第二届“品真鉴奇”古籍鉴宝活动上,一幅《辋川真迹书画刻帖长卷》引来大家的关注。古籍专家、原齐鲁书社副总编周晶,山东大学文献学家、碑帖鉴定专家刘心明以及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对民间收藏家的诸多收藏进行了严谨、细致的鉴定,并对收藏者在收藏保护方面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
这次鉴定的《辋川真迹书画刻帖长卷》,画芯长7.96米、宽30厘米,属巨幅长卷。该卷画作内容主要是唐代诗人王维辋川故居的山水风光,其后附有历代收藏者作序。据刘心明介绍,这幅刻帖是从石头或木头上拓下来的,刻工精细、字画纹路小而清晰。根据其后各序,初步断定成于明代。但因为重要信息已无法辨认,具体时间还需要后续的深入研究。
李勇慧表示,无论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是台湾的中央图书馆等诸多知名图书馆中,无一处有同类刻帖出现,因此该作“可以说是十分罕见”。
此外,一套120卷18册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也引人注目。这套书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翻刻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早期出版品,使用了乾隆武英殿刻本作为底本,保留了乾隆御序和原有避讳字。但与以往使用手工纸张不同,该书使用了新型机械制纸和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并且采用西式断句方式,堪称中西结合。
周晶认为,“这套书虽然年代较近,但是处于历史变革的时代,意义不小。此外,该书作为商务印书馆早期作品,在我国印刷出版史上也有研究价值。同时,就民间保存而言,这套书品相完好、没有缺失,也是比较难得的。”
对于这次鉴定活动,李勇慧表示,作为文化大省,我省古籍藏量众多,除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单位的藏品外,还有大量古籍存在于民间。“民间收藏在保存条件方面不如公藏有优势,但是民间收藏的流动性可以弥补公藏的不足,让民众与中国文化零距离接触。”
同时,李勇慧担忧地表示,许多民间古籍收藏者缺乏古籍相关知识,对藏品的出版年代不清,对如何保护古籍也所知甚少。“我们这次开展的品鉴活动,正是通过专家与民众的交流,为民间收藏者答疑解惑,也增强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